陕西省教学名师李志的新著《小学数学主题式校本研修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手记》(简称《研究手记》),以10年扎根研究的厚度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坐标。这部39万字的实践手记,不仅是区域教研改革的微观镜,更揭示了新时代教师成长的内在逻辑。 理论突破:从经验碎片到系统建构。传统校本研修常陷于“活动拼盘”的困境,而本书提出的主题式研修体系通过三个关键创新实现突破。 一是问题导向的主题生成机制。《研究手记》以“数概念教学有效性”“跨学科作业设计”等真实问题为锚点,建立“课标解读—学情诊断—主题凝练”的筛选流程。例如,“数概念教学有效性”主题研修中,团队通过前测发现75%的教师认为数概念学习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由此确定“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主线。在数概念教学中提出了通过情境激趣、直观操作、旧知迁移引入概念,通过强化感知、揭示本质、理解内涵建构概念,通过事例枚举、促进记忆、分类辨析巩固概念,梳理成线、以线带面、构建体系应用概念进而促进学生应用数概念解决问题。 二是教研科研的双向转化路径。《研究手记》提出“教学问题课题化”操作模型,将课堂困惑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将“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转化为规划课题,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提出促进中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维度和四种策略。 三是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作者提出从学习状态、教学状态、课堂活动状态三个维度促进素养培育。在学习状态上关注学生数学眼光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语言能力的培育;在教师的教学状态上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意识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活动状态上关注静态、动态和立体的学习活动,使教学从关注知识点转向核心素养培育,有力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实践创新:构建教师成长生态系统。《研究手记》高度关注教学实践案例和教师的实践探索。书中67个鲜活的实践案例,编织成教师发展的立体网络。 一是课堂革命的微观叙事。“认识负数”的教学设计注重通过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四边形”课例通过三次教学研磨,探究概念教学的有效范式,构建真实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大量的教学案例研究和研磨,使《研究手记》成为一线教师难得的教学教研指导用书。 二是共同体的智慧共生。李志作为省级教学名师,充分发挥省级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他以“安康市小学数学研修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为抓手组建研修共同体,按照市、片区、县三个层级分别成立名师工作室、工作坊和工作站,分片推进主题研修,让更多教师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中,让更多智慧和观点变成有价值的思想。 价值启示:教研员成长的实践路径。李志的成长始终遵循“课堂—课题—课程”三课联动逻辑。早期在农村学校担任班主任时,通过每日撰写教学手记积累原始经验;转型教研员后,将课堂观察转化为《素质教育单元目标评价》等教辅开发;成为教学名师后,进一步将碎片经验系统化为“智趣化”教育理论体系。这种从教学现场萃取智慧的生长模式,印证了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底层逻辑——真正的教育智慧永远生长在课堂的泥土里。 《研究手记》揭示的成长密码,更在于突破学科与时空界限的融合创新:通过数学与语文“四四五”整合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借助“空中课堂”重构线上线下混合教研范式;首创“主题式校本研修”实现研训一体化发展。 该成长路径给予当代教研员三重启示:专业生命力源自持续的教学现场回归,专业领导力依托系统的生态构建能力,专业影响力取决于破界创新的勇气智慧。正如李志在书中所言:“教研员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培养了多少名师,而在于构建了怎样的教育生态。”这种从“技术指导者”向“生态建筑师”的角色跃迁,正是新时代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