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正逐步走向素养导向,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历史思维、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综合能力。依此为前提,项目式学习应运而生,它具有真实情境、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特征。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给学生巧妙创设历史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史料、分析问题、协作探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应增强学生时空观念意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分析教材内容,明确项目主题。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应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等,应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可行的指导目标,促进学生参与强化训练活动,应注重与学生互动,以项目的主题为基础整合历史发展脉络,基于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进程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知识,挖掘历史知识的本质,从而体现出课程教学的启发性与生动性,促进历史课程项目的进展。比如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教师可以将“多政权并存”作为学习主题,开展有效的项目式学习指导活动。从项目式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与此主题密切相关的知识,思考历史活动与相关的历史故事,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学习任务:为什么会出现多政权纷争的问题?此问题对历史的演变是否产生影响?结束了项目式问题的学习,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活动,深层次探究多元化历史格局的变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整理教材中现有的知识,领悟多元化的概念和意义,剖析“多政权并存”的影响因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对多个知识点进行优化,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活动的参与程度,由此以项目式学习主题为核心,转变学生被动化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实践,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导入综合资源,实施自学项目。在初中历史教学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应贯彻多元育人的理念,细致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人文情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教师需要注重体现项目式学习的综合性优势,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分析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了解课外资源含义和本质。通过项目式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精细化导入历史事件,让学生体会历史资源的时代价值,认真完成多元化实践任务,进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比如《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的建立、统一以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等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历史发展”的项目主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在隋朝历史的发展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轴的建立,包含隋朝的建立、隋朝的统一时间等,接下来引导学生围绕“统一”“大运河”两个关键词进行系统学习,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后续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学习遇到的问题,与班级其他同学分享。由此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感受历史学习的开放性特征,更为主动地进行深度探究。 投放历史资源,开展启发项目。运用项目式学习法,教师应巧妙地对历史知识与发展的事件进行结合,鼓励学生夯实知识技能,实现高效率学习,以项目为主及时整合教学活动,给学生有效投放历史资源,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在这样的学习经历中学生能够更多地积累知识点。教师要通过项目式学习启迪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灵活转变,由此不间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比如《经济和社会生活》一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交通、通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教师设定“中国社会生活”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出现了哪些变化,对交通、通讯、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变化进行总结,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讨论的时间,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一同收集与总结课程资源,逐步解决具体的问题。由此,学生将进一步主动思考和探索,增加知识点储备,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互动项目。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要有效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减少盲目学习,透彻性分析和掌握知识点,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学习项目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构建更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比如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国与世界”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成就等;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科学与文化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分析是否有遗漏的内容,及时补充完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动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宏观历史思维,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总之,项目式学习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值得深入学习、研究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