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编读往来

    为校园再增些“光”    | 谢晓影

    校园纠纷如何解决是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4月30日贵报2版的《让法治之光照亮校园》把这个问题讲了出来,文中提出的“风险规避式”困局真切反映了我们的困境,这体现了贵报“为教师说话”的理念。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问题的探讨还可以更深入,希望贵报可以为校园再增些“光”。

    “法治”二字很重,但不能仅是一个理念,要体现在每一起校园纠纷的具体解决中。最高法所举的案例很有针对性,不过现实中,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可能要比这些案例还要复杂。由此,笔者希望司法系统可以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案例参考,建设更有针对性、更细化、更精确、更具操作价值的制度保障。

    对于如何改变当下部分校园法治不够完善的局面?这篇文章可能限于篇幅,有表述未尽之处。尤其是第三部分,诸如“尽职免责,失职有责”等思路,在具体落实层面参考性不强。此外,体制内上下级间权责不匹配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正在努力改善这一基础矛盾,希望这股春风早日吹进教育领域。

    笔者认为,校园纠纷绝不能仅仅硬邦邦地依照法条处理,这只能作为所有软性方式用尽后兜底的“安全网”。新时代“枫桥经验”告诉我们“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李希贵校长也说过教育学就是关系学。较之法治之硬,笔者认为也应探求良好的家校关系之道,这更加考验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

    (作者系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中学教师)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 廖向希

    前段时间,西安工商学院校长廖民生在微信上对我说:“向希吾师下午好!想邮寄刊有介绍您教育我们成长的文章给您,请发一个地址。”随后我收到一份快递,里面有一份《中国教师报》,其中文化版上有廖校长的文章《诗书未老,山海可越》。

    文中说:“回想教过我的这些老师,刘诗白教授已经100岁了,廖向希老师已经80多岁了,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大先生,他们对学生的深切关爱与对学问的孜孜以求至今仍是我前行的动力源泉。”教书一辈子,能得到学生这样高的评价,这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廖民生是一个农村孩子,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拿锄头耕田的农民。但他用知识改变了命运,由一个高考落榜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教训:中小学教师一定不能放弃、歧视任何一位学生;任何一位学生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加上自己不断努力,就会有展翅腾飞的那一天。

    (作者系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井研中学原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