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庄惠芬谈“博物馆里宜育人”⑤
博物馆思政课如何评价
庄惠芬

    我们通过“五卡通”开启博物馆课程打卡模式,促使学生积极走进博物馆,在远古文明、历史建筑、红色基因、科技探索中认识完整的世界。

    ————————————————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需要在学习中开展丰富多元的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发现“潜值”,打开“五卡博物行”的过程性评价

    家庭金卡、党建红卡、研学黄卡、实践绿卡、科技蓝卡组成博物馆“五卡通”,我们以“五卡”研学体系为核心,串联博物馆与思政教育,将革命精神、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实践,把每一次的经历记录在“五卡博物行”中,让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扎根于新时代学生的心中。

    家庭纪念金卡。以家庭为单元的博物行,家长担任博物同行者、策划者、介绍者、分享者,亲子博物之约能够开启一场自然美学与历史文化的浪漫邂逅,家长与孩子可以一起体验制作,感受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的独特韵味。

    党团队贯通红卡。以党团队为单元的博物寻访记,党员、团员、队员一起联动,与一件件文物面对面,见证古人的智慧,开启党团队的精神感召之旅。

    研学之旅黄卡。学生解锁博物馆的研学奇妙之旅,让文化的脉络在心中缓缓铺展。

    探究实践绿卡。以年级为单元开启的实践活动博物行,让学生去感受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沧桑,深度探索古老文明的魅力。

    科技创新蓝卡。以个人或朋辈为单元参观科技博物馆,了解博物馆里的各种科学原理,解锁更多的自然奥秘、科技生活。

    我们通过“五卡通”开启博物馆课程打卡模式,促使学生积极走进博物馆,在远古文明、历史建筑、红色基因、科技探索中认识完整的世界。

    指向“赋值”,基于“博物研习册”的表现性评价

    我们编制了包含思政核心素养等诸多要素的“博物研习册”,对学生进行评价,让探索留痕,让思考延续,让成长赋值。

    博物研习册中,“学习博物指南”详细梳理了每个博物馆的参观流程和研学任务,包括参观前的准备、参观中的注意事项、参观后的反思复盘等,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实践指南与全面指导;“博物之旅规划”,即根据博物馆思政课的学习目标,自我规划不同年级的博物研学路线,确保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博物馆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填写研学日志,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围绕“我遇到的困难”“我是怎样解决的”“我取得的收获”“我的心得体会”等,每天主动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完成博物手册,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比如“拓展阅读”“文化链接”等板块,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博物馆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思维导图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问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促进“增值”,构建“博物代言人”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贯穿博物馆思政课的全过程,我们以“博物代言人”为载体,在博物馆思政课的学习经历中,从认知、能力、情感等维度密切观察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设置申报馆长日、策展文博会、开展文物保护行等挑战性任务,把握小组合作的项目进程,让学生不断总结收获、反思完善自我。

    申报馆长日,即学生变身“馆长”,设计博物馆的奇妙夜,策划“我的博物之旅”展览,制作“博物代言人”海报,开展“博物知识大比拼”活动,促进价值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策展文博会,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博物馆研学经历,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文物进行文物故事创作,还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和形式,制作与文物相关的创意作品,开展“文物创意秀”活动,如文物模型、文物绘画、文物主题手工艺品等,并在校园进行展示;开展文保行,即组织学生开展“流失文物知多少”调研活动并撰写调研报告,举办“文物回归倡议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开展“我是文物守护人”行动,参与志愿者活动,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举行文物回归故事分享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当然,我们也有终结性评价,在学生完成项目成果展示后实施,这有助于了解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而确定学生在后续学习活动中的新起点,为制定新的思政目标提供依据。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博物馆与学校的类型不同,很难采用一个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判断学生的学习程度,一馆一案的评价设计或许是更有效的策略。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