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学生岑芳迪在校时安静得像一朵蜷缩的云彩,课上目光低垂,课下也总是独自待着,直到“夸赞日”来临,师生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如同春水汇成小溪,滋润了她的心,也打开了她积极的行……
每一个生命都带着隐秘的渴求,在寂静中等待一句认同的叩击。对于一所随迁子女比例较高的乡村小学,如何建立有效的阶段性情绪评估与行为引导体系,让每一个生命在爱的流淌中尽情绽放?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含香小学将每月的20日设为校园“含香日”,也即“夸赞日”。“20”即“爱你”的谐音,学校通过推广“20度校园温度”活动,将赞美、祝福、歌颂、表扬等在这一天真诚表达,或当面说,或写在贺卡上,或放进漂流瓶,或在表白墙上留言,传递爱与被爱的温暖,发扬“馠香满园,和谐共进”的校风。
校园里“互赠夸夸卡”
3月“含香日”这一天,四(1)班教室里,一场名为“互赠夸夸卡”的温情活动正在展开——学生伏案执笔,将真挚的赞美写进卡片,再亲手递到伙伴手中。“谢谢你上次借我水彩笔用!”安静的曹晓霞鼓起勇气为同桌画了一个热气球,旁边写着:“你说话声音很甜,每次听到都让我很开心。”当朱雨晨收到第一张写着“你唱歌时的大嗓门总让全班乐开怀”的卡片时,他的手微微颤抖,小声嘟囔:“原来我也有光……”
活动到了“分享时刻”,学生轮流站起来分享收到的暖心话语。当读到“谢谢你教我立定跳远技巧,你真好”时,腼腆的王一诺羞涩地笑了……一句句朴素的赞美,像无形的魔法点亮了一张张纯真的脸庞,教室里洋溢着被看见、被珍视的温暖涟漪。班主任钱红看着学生眼中闪烁的光芒,深有感触:一张小小的“夸夸卡”承载的是同伴间最真挚的善意与力量。
“优点漂流瓶”匹配主人
最近,五(2)班的班会课上,一场名为“优点漂流瓶”的活动悄然启航,承载着善意的玻璃瓶在孩子们手中传递。每个学生匿名书写三条观察到的同伴优点放进漂流瓶,再通过特质匹配游戏寻找“优点主人”。林晓雨轻轻旋开瓶盖,拿出纸条读道:“你每次跳绳时像只灵巧的小鹿,每次都跳得那么快——这是夸谁呢?大家猜一猜。”
这样的活动旨在鼓励学生以“匿名小水手”的身份,发现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淘气包李金堂对着纸条反复确认:“真的吗?上面夸我‘种的西红柿结的果子最多’!”惊喜与感动点亮了他黝黑的小脸庞。令人欣慰的是,“优点漂流瓶”带来的涟漪正悄然扩散,该班班主任说,实施夸赞日以来,一些孩子开始更加用心观察身边的美好,课间主动收拾讲台的身影多了,帮助低年级学弟学妹抬饭菜的也常能看见。
“家庭夸夸卡”的接力
“奶奶,这张卡是给你的!”放学后,学生李正浩认认真真地将一张画着一双大手的卡片塞进奶奶掌心。蔡奶奶先是一愣,戴上老花镜才看清孙子漂亮笔迹下的赞美:“奶奶的手很粗糙,却很灵巧,天天变着花样给我们烧好吃的菜”——这位平日话语不多,跟随儿子一家从贵州来浙的奶奶,眼眶竟微微发热。在含香小学,这一名为“家庭夸夸卡”的接力,正从小小教室延伸到万家灯火之下,悄然叩开无数亲子间未曾言明的心门。
二年级的方晨俊在卡片上画满爱心:“爸爸,你做的鸡蛋面是世界第一!你辛苦刷墙很晚才回家,但给我做的饭总是很准时。”当这些承载着细腻观察的卡片被塞进父母口袋、贴在门后、压在枕头下,家的空气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柔软而明亮的物质。来自贵州的五年级学生范雨桐的家长反馈,收到卡片的那一刻,她被深深触动了,“女儿写‘妈妈每天做手工到深夜,很辛苦’,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姓蔡的一位妈妈在班级群里分享,“原来这些琐碎的日常,儿子都看在眼里”。
孩子们的表现确实令人惊喜,父母也纷纷提笔回应,尽管大多数父母识字少、不善于表达情感,但还是在卡片上写道:“孩子,你给爷爷盛饭的样子,比考100分更让妈妈高兴!”亲子间平日不习惯的欣赏与感谢,借着小小的卡片自然流淌。
此外,我们学校17个班的教室走廊上各有一面“夸夸墙”,成了课间最热闹的“打卡地”。每周四中午,校园广播“‘馠’田之声”中,一个个稚嫩却格外认真的童声,亲口读出被学校精选的卡片内容。
“含香日”作为含香小学的德育载体,通过制度化赞美机制重构学生成长动力系统,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积极反馈系统,使学生在被看见、被肯定的体验中,产生内在的成长自觉。
(作者系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含香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