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为古诗词教学指明了方向。高中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审美意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情境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创设多元情境激活学习体验,既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又能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沉浸式感悟诗词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深入探究其应用原则与实践策略,对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式、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古诗词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文化浸润原则。高中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伦理等文化元素,在教学中贯彻文化浸润原则,需要教师以古诗词文本为依托,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将诗词承载的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等文化基因融入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施过程中。在讲解杜甫的“三吏”“三别”时,教师可结合唐代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以及儒家“仁政”“民本”思想,创设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提升文化素养。
意境营造原则。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人们感知事物时会把零散元素整合成具有整体意义的心理图式,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实物呈现等多种手段,构建与诗词意境契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生动的意象画面,实现对诗词意境的沉浸式体验。教学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时,借助高清山水影像、舒缓古典音乐,配合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诵读与讲解,营造静谧悠远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辋川别业的山水之间,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空灵意境。通过多感官的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使其在体验中深入理解诗词所蕴含的哲理与美学。
情感共鸣原则。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对知识建构有重要推动作用,高中古诗词多为诗人情感的高度凝练与表达,教师教学中应围绕诗词蕴含的情感主线,创设能引发学生情感触动的教学情境,搭建古今情感沟通的桥梁。教授李清照后期词作时,可结合她人生经历的重大转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前后期词作的情感差异,引入学生自身面对挫折、离别等情境时的情感体验并组织交流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与交融中,深刻体会词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独悲苦,实现与作者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高中古诗词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创作背景。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与特定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紧紧相连,教师可借助文献资料研读、历史故事讲述、影视片段展播等全方位还原诗词创作的历史情境,像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先介绍北宋政治局势、文化氛围,还有苏轼被贬黄州的人生经历,接着播放赤壁之战历史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古战场的雄浑壮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词里苏轼对历史英雄的追慕、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困境中自我超脱的豁达心境。
构建视听情境,深化诗词感悟。视听技术发展为古诗词教学带来新的可能,构建视听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深化对诗词的感悟。教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把诗词文字意象转化为生动图像、悦耳声音,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如教学李贺《李凭箜篌引》时,教师选取专业箜篌演奏视频,搭配精美的动画,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描绘的音乐意境直观展现。画面展示时,适时穿插对诗词典故、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境中感受箜篌演奏的美妙,体会李贺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让学生“走进”诗词描绘的场景,实现与诗词的深度互动,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设计角色扮演情境,促进理解内化。学生扮演诗词里的人物角色,能推动其深入琢磨人物内心想法、情感状态和行动缘由,将诗词理解转化为自身感悟。就教学《孔雀东南飞》来说,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让他们分别饰演焦仲卿、刘兰芝、焦母等关键人物,在紧张的排练过程及正式表演期间,学生必须反复研读文本,仔细剖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刻体会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牵绊与激烈的矛盾冲突。这样亲身融入情境的独特体验,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诗歌所展现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禁锢,以及男女主人公矢志不渝的爱情坚守,也能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团队协作及创新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用于高中古诗词课堂,是契合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尝试,遵循文化浸润、意境营造、情感共鸣等原则,巧妙运用还原历史场景、打造视听环境、组织角色扮演等策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领会感悟,达成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双重目的。今后的教学里,教师要持续创新情境教学手段,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特性完善教学情境创设与实施,让高中古诗词课堂更具魅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人才方面发挥更大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