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接这个班,我便与小宇有了一场难忘的相遇。开学第一天,他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嗫嚅着:“老师,我是一个‘特殊生’。”那声音轻得像一片随时会飘落的树叶,却重重地砸在我的心上。 “为什么这么说自己呀?”他低垂着头,手指揪着衣角,眼神飘忽不定地环顾四周后说:“我很笨,什么都听不懂,成绩也很差。”那一刻,我除了诧异还有震惊,一个孩子,究竟为什么要给自己贴上如此沉重的标签? 当晚,我拨通了小宇家长的电话。家长无奈地诉说着,小宇经检查智力发育迟缓,他们也渐渐接受了孩子“不如别人”的事实,甚至在不经意间将这种负面暗示传递给了小宇。我诚恳地与家长交流:“孩子还在成长,是动态发展的,我们千万不能给他贴标签,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你们今晚先告诉他:新来的老师电话联系家长了,说很喜欢你,也相信你是可以的。” 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小宇学习知识的确困难重重。别的孩子轻松就能掌握的生字,对他来说连抄写都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他常常盯着本子,眼神中满是无助与迷茫,握着铅笔的小手,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像一个个倒下的士兵。 平日,在班上我会鼓励孩子们坚持写日记,记录下真实的生活、情感与思考,并告诉他们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也展示了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 而坐在角落里的小宇总是默默地坐在那里,眼神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孤独和迷茫,仿佛置身于喧嚣的校园世界却又与周围的一切隔着一层无形的薄纱。但看到我展示的作品,他的眼里掠过一丝光。 第二天,小宇第一个进班就跑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递上他写的日记。我接过那本略显破旧的本子轻轻翻开,映入眼帘的是那稚嫩得如同刚学步的孩童般的文字,可奇妙的是,每一页都配上了生动有趣的解说画。线条简单的画里,有与他一起嬉戏打闹的朋友,有一起玩耍的游戏,还有一幕幕他生活的场景,仿佛将心中的世界倾倒在纸上。 “小宇,你太了不起了!” 他抿着嘴笑了。 “我给你一个表扬,如果你坚持写,我就刻一个‘小小诺贝尔奖’的印章作为你作品的奖章,可以吗?” 这时候,他开心地微笑着…… 我也不禁疑惑,在这个孩子识字不多的情况下,是什么赋予了他这份写下日记的神奇能力,而且还能做到图文并茂呢?面对这个疑问,小宇的妈妈只是轻轻地说,这是“奇迹”。那一刻,我深信不疑。所谓奇迹,不过是爱和相信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小宇每天坚持记录,无一例外。 虽然,他还是未能完成其他作业,但每天都会第一个来交日记本,同时还会跟我聊几句: “老师,你知道吗?我日记的奖励印章会发到家族群里,他们都有点赞!” “老师,我妈说出差再过5天就回来。” “春游,我带了美食跟你分享。” ………… 前天,单元考试结束,小宇的试卷虽然几乎还是零分卷,但较之前的白卷,多了许多写字的地方。 “老师,我知道自己还不会考试,但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你看,我把试卷上的题目都抄下来了,我只想跟你说,我很感激你,我会尽力把试卷写满。”说完,小宇的脸上露出了坚定而又纯真的笑容。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他勇于去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在班级的展示环节,当我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小宇的日记和印章时,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教室里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是对“有教无类”这一古老智慧的践行。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不区分资质优劣,不定义所谓的“特殊”,只是纯粹地传递爱与信任,帮助孩子驱散自我认知的迷雾,让他们重拾自信,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榕博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