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且读且思
构建整本书阅读的三重经验
陈兴华

    学术经典《乡土中国》和文学经典《红楼梦》是统编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外挂”的“课文”。作为经典,这两部书的阅读价值毋庸置疑。但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这两部书所设的“通读全书”的目标却难住了我。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与团队申报立项了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探究问题解决方案。

    课时:教育生态的改造。对于我校高中生普遍无法通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其根本症结是囿于“单元”的能级限制(这两部书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在教材中只是两个单元),使得耗费大量时间的阅读只能寄望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于一个应试重压下的高中生来说,如果存在可供支配的课外时间,他们可能会读书,但读这两部书特别是《红楼梦》则殊少可能。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提出课程重构方案,即将两部书的整本书阅读提级管理,配置与一门课程相匹配的资源(主要是课时资源)来保障学生通读全书。

    但是,这么多课时从哪里来?在普通高中,学校除了课表上排的“正课”,还有“辅导课”“自习课”等辅助课。我们将分配给语文学科的辅助课拿来给学生进行课堂阅读,课时问题就解决了。这个策略可以称之为“填海造陆”——在浩瀚的题海时间填进“两本书”的阅读,造出一片课堂阅读的新大陆。

    课堂:阅读生态的营造。必要的课时有了,学生一定会读下去吗?毕竟这两部书,一部是“烧脑子”的学术著作,一部是号称“磨性子”的长篇小说。如果将学生的课堂阅读比作一个生命,则这个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同一切生命的生存和发展一样都离不开一个适宜的生态系统。这个课堂阅读生态可以从课时结构、任务结构和助读系统三方面以窥大略。

    课时结构。将配置给两部书的所有课时分成两部分,绝大部分课时用作学生的读书课,一小部分课时用作分享交流课。分享交流课以读书报告会、论文答辩会、创作分享会、助学讲座等形式开展,根据实际或集中使用或穿插使用,形成张弛有度的阅读节奏。

    任务结构。将两部书的全部阅读内容,依据其篇章或回目结构设置成若干阅读任务,每个阅读任务配置适量课时。《乡土中国》每个阅读任务的基本结构是“阅读+梳理”,边阅读相关篇章边梳理其论述逻辑或义理逻辑,梳理的成果体现为思维导图并进行分享交流,分享交流的书面表达即为篇章的论文摘要。《红楼梦》每个任务的基本结构是“阅读+批注”,全书读完形成独一无二的批注本,并基于批注完成结课作业(小论文或小创作或专题笔记)。

    助读系统。所有的阅读任务教师都要先行完成,在关键节点或阅读过程中根据需要以自己的阅读成果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比如,在《乡土中国》的梳理成果展示交流中,教师以自己的思维导图、论文摘要为学生示范、助学生评价;在《红楼梦》阅读前开展的助读讲座中,教师要建议读法、阐明评法,并以自己的“结课作业”为学生示范。在《红楼梦》阅读过程中,对相应的阅读任务作必要的提示以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教师助读系统,我们已物化为专著《高中语文“两本书”教学操作系统》出版。

    课程:经验的育人价值。我们对“两本书”阅读的课程重构,初衷只是帮助学生完成“通读全书”的底线目标。然而如此实实在在建构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具有更重大的育人价值。

    学术阅读经验——指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素养。《乡土中国》阅读建构的是经典学术阅读经验,学术阅读本质上是求知取向的阅读,是终身学习者的基本能力,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能力。

    文学阅读经验——指向生活与享受的能力素养。《红楼梦》阅读建构的是经典文学阅读经验,文学阅读是审美取向的阅读。审美的视野里另有一个世界,它让人以悠游、超脱的心态看待生活,抚慰人生。

    “硬啃”的读书经验——在阅读的经验世界里开疆拓土。“烧脑子”“磨性子”的书,阅读过程是艰辛的,但事实上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有许多比《红楼梦》更“磨性子”的文学经典和比《乡土中国》更“烧脑子”的学术著作。此时建构的“硬啃”经验有助于学生走出消遣性阅读的舒适区,走进一个又一个严肃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在阅读的经验世界里开疆拓土。

    如此,“两本书”阅读课程所建构的三种读书经验就形成了育人价值的闭环。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单元“课程级”实施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BC23107)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