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写作任务的特征
西南大学教授、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在《语文教育研究》上撰文,“写作任务”即作文题目、相关的提示语和要求。在我国,写作题目的设计过去以命题作文为主,现在转变为所谓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是一个进步。但我国作文的作文题目或叫写作任务设计的有效性仍存在问题。这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原因之一。西方对科学有效的写作任务设计有专门研究。美国全美写作工程(NWP)和全美教育发展评价委员会(NAEP)的研究报告表明:学生的写作质量与作文命题质量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有效的写作任务具有如下特征:写给一个具体真实的读者;让写作成为一个真正的交流沟通行为;好的写作任务根植于特定而具体的材料中;好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好的写作任务能提供结构文章的指导,并提供一个适当的写作支架。从我国现行语文教材的写作任务设计看,大多是从经验出发提供一些关于“话题+文章要求”的简单信息,基本上缺乏上述写作的交际语境信息,这就导致写作任务目的不清、对象不明,容易导致盲目写作、被动写作、虚假写作,从而丧失写作动力和意义。
教会学生有效的书面表达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叶黎明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指出,对于写作教学的质疑,诸如认为写作教学不需要教、不能教、教不教没有什么关系之类的声音,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在我国,写作教学内容的开发基本上依赖语文教师的经验,包括教师的写作经验和语文经验。教师在写作实践中所经历的痛苦与幸福、所发现的技巧与策略,能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切实的帮助。教师如果是一名成功的作者,他的教学会产生独特的魅力。教师的确应该利用自己的写作经验生产写作教学知识,而从经验到学科教学知识需要专业的反思与加工。写作教学应该摒弃理想主义倾向,以务实的“教”代替凌空虚蹈的谈玄说理;应该摒弃“写作不可教、教不好”的错误认识,致力于“写作可以教写什么”的实实在在的讨论。对语文学科的写作教学来说,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写出各种类型的合格文章,教会学生有效的书面表达。
实际上,作为写作课程内容的三大文体,到了课堂就变成了散文写作。所谓散文,是指倾向于文学性的叙事说理散文,而“有文采”则成为评价散文的重要指标。
写作教学成为一种刚需
复旦大学教授马臻在《文汇报》上撰文,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上海读中学时,从未读过作文集,也无作文模板可套用,无非是初中时看《少年文艺》,高中时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收听广播电台“今日论语”评论节目,还通过办校报、勤练笔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我的作文曾经常得满分,被拿到各个班级宣读,还多次获得作文比赛的奖项。当然,中学时作文写得好,读研究生写科研论文不一定能“如履平地”。当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第一次写那种印出来只有两页的“快报”时,我停下化学实验专心写了一个月,第二篇论文又写了一个月。其间经历的反复改稿,简直快要让我“衰竭”。如今,学生在中学期间经历了更加“严格”的作文训练,但现在的研究生写起论文来却仍然毫不轻松。我在教授研究生写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写作文的能力都不具备,我要费力地向他们强调 “写作切忌平铺直叙、记流水账、漫无边际”“要言之有物,有故事或者故事的片段”“文章要有褶皱、有立体感、有味道”……研究生论文的引言部分人云亦云,而且整篇论文像是流水账,既没有“故事”,也没有深入的学术讨论。至于英文论文,虽然很多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但写出的英文科研论文甚至连语法都不通。在我历年指导的近20名研究生中,论文写得令人满意的只有一位。而其他学生的论文,往往需要我改很多遍才能投稿。
(伊哲 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