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座承载着南宋古都记忆的城市,宛如一幅古老而典雅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铺展。这里孕育了独特的南宋文化,文化的基因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在这座城市的怀抱中,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静静伫立,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宋皇城遗韵与现代教育的交汇点上。
学校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博物馆——“皇城根”学研基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主题,博物馆呈现出“一心多点”辐射式全方位学习空间布局,2000平方米的空间被巧妙划分成参观感受、体验互动、实践传习、数字影音、亲子互动、游艺健身、共享书房、有声书墙等多个区域,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传承和弘扬的使命。
博物馆为何冠以“皇城根”之名?学校坐落于玉皇山南麓,这片土地曾是南宋皇城所在,北面可眺望浩渺的钱塘江,四周环绕着八卦田遗址和南宋官窑遗址。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博物馆得以名正言顺地被称为“皇城根”。
步入博物馆,每一个空间的名字都蕴含深意:荣观堂、谨习斋、清妍居、焕章阁……根据陈列区域和主题,博物馆分为四雅馆、书画馆、达人墙等场所,流动的南宋气韵让游客流连忘返。
四雅馆:悠闲生活融入审美体验
何为“四雅”?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宋人将平淡悠闲的生活融入人生的审美体验。
四雅馆内陈列着文人雅士钟情的“四雅”物件,驻足细赏便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优雅和从容,每一个物件都凝结着古人对生活的细腻追求。
宋人喝茶,与今日不大相同,他们采用的是“点茶”之法,那是一种细腻而富有仪式感的艺术。每次参观四雅馆,我都会被宋人对茶的这份极致热爱所打动。点茶技艺之精妙、流程之复杂,无不体现出一种对完美的追求。从炙烤茶饼、碾茶成末,到罗茶筛细、候汤调膏,每一步都要精心操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精美绝伦的茶具。
茶空间的茶案上摆放着各色茶具:建盏静卧,黑釉上油滴闪烁,在光线的折射下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一旁的茶筅,形如束起的竹帚,每一根竹丝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打磨,光滑而坚韧。当我轻轻拿起茶筅时,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仿佛能听见古人在耳边低语。茶筅的顶端微微弯曲,恰似新月初升,既便于操作,又能更好击拂出细腻的茶沫——这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
在四雅馆中,还依稀能嗅到宋人的气味。各式精巧的行炉是旅途和日常的温柔伴侣。行炉内放置点燃的香篆,随着轻盈的步履,香气便如影随形,为行走的每一步都添上一抹不可言喻的风雅。坐炉以其稳重之姿显出庄重大气,散发着沉稳而深邃的香气。馆内还有不同材质的香炉:铁质的古朴沧桑,铜质的温润如玉,瓷质的细腻温婉,石质的沉稳厚重……每一种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和自然的馈赠。
书画馆:笔墨流转勾勒艺术永恒
从四雅馆出来,顺着走廊转弯便踏入另一片天地——书画馆。抬眼望去,洁白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幅幅宋代名画的复制品:赵佶的《芙蓉锦鸡图》、马远的《雪滩双鹭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虽然是复制品,但也立刻吸引了游人的目光,将游人带入那个充满诗意和风雅的年代。
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特别引人注目。绢帛之上,金秋芙蓉如雪绽放,花瓣轻颤似凝着晨露,墨色勾勒的枝叶疏密有致。五彩锦鸡翩然栖于枝头,它回首凝望彩蝶的刹那,好奇与灵动从笔锋间倾泻而出,连被压弯的枝梢都带着将弹未弹的张力。左下角的菊花,金黄蕊丝与芙蓉遥相呼应,秋风的轨迹在花叶间若隐若现。画面空白处,瘦金体题诗如铁画银钩悬于碧空,凌厉的笔势中藏着帝王的儒雅。诗书画印浑然一体,恰似一曲无声的宋韵,将盛世的雍容、自然的灵秀、文人的哲思尽数揉进这方尺素,仿佛听见宣和年间的风掠过画轴,带着千年的墨香叩响心底对东方美学的无尽神往。
继续向前,三幅《清明上河图》在暖黄光影中徐徐舒展:北宋张择端的墨色长卷里,汴梁城裹着薄雾醒来,800余人物在水墨皴染间各奔生计,漕船破浪、虹桥高悬,连肉铺案板上的刀痕都透着烟火气;转身与明代仇英的设色长卷相遇,苏州城的粉墙黛瓦扑面而来,2000余人物鲜活灵动,商船画舫在青绿重彩中摇曳生姿,仿佛能听到吴侬软语将江南的富庶和雅致娓娓道来;最后站定在清代宫廷画师的版本前,浓郁的油彩质感令人屏息,苏州的市井烟火与皇城的庄严气象相互交融。三幅长卷,三种人生,在笔墨流转间勾勒出艺术的永恒。
达人墙:雕像背后述说一段传奇
博物馆侧门有一面17米的光板雕刻墙,墙上雕刻着20名两宋时期在各行各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名人,他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共同构成了这面两宋“达人墙”。
我来到达人墙时,看到一队学生正在开展“我的宋朝偶像”项目化学习。他们热情地向我介绍:“柳永以其婉约派的风格闻名于世,《雨霖铃》描绘了离别的哀愁;苏东坡豁达乐观,诗、词、散文皆有卓越成就,《赤壁赋》和《水调歌头》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寄托;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如梦令》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看着这些可爱的学生,我笑着向他们点点头,指着墙上一个面容沉静、姿态从容的雕像问道:“这位是谁,他有什么故事,你们能给我讲讲吗?”学生七嘴八舌地介绍起来:“这就是杭州的‘老市长’蔡襄啊”“蔡襄是很有名的书法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就是蔡襄”“蔡襄很喜欢茶,评茶、品茶、斗茶都很有趣”。
陆续又听学生介绍了司马光、米芾、欧阳修、范仲淹、文天祥……每一个雕像背后都有一段传奇,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两宋时期的兴衰起落,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我想,这座校内的博物馆不仅是对两宋文化的致敬,而且是对新时代传承与创新的召唤——它就端坐在校园,仿佛缓缓地向学子和游人说道:“我在‘宋韵’里等着你们。”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