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将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自查整改工作,要求各地各校进一步提高工作站位,进一步抓实抓细教师减负有关具体工作,及时制订、报备、公布2025年度市、县两级《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提级管理并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全面取消以社会责任为名为教师安排的有关临时性工作任务。 一是开展专项治理。2024年4月,率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通知》,部署6项重点任务,提出18条刚性要求。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省级布置进校园事项由43项压缩至3项。对“进校园”事项进行提级管理。在省教育厅官网发布省、市、县三级教师减负举报热线和电子邮箱。组建11个工作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所有市(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特别是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进行全覆盖核查。 二是坚持统筹推进。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要求,实施台账管理,采取“清单制+责任制”方式持续推进落实。省级带头示范,统筹规范涉中小学校教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取消对市(州)教育工作和中小学校的检查评比事项。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开展学习类App等专项治理,建立四川教育大数据,15个资源目录完成与省共享交换网站的数据接入,让基层教师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建设应用四川省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有效避免重复选派教师培训。统筹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情况,开展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专项清理,建立工作台账。加强过程监管,在省教育厅官网上线“四川省教育系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监督举报平台”,面向社会广泛收集问题线索,及时核查处置。 三是强化省市协同。加强考核评价,把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列入教育督导内容。将中小学教师减负作为专项业务考核,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 对市、县苗头性情况、典型性问题进行及时提醒、实时通报,加强督促指导,着力警示警醒。各地各校积极行动,结合实际推动教师减负工作走深走实:成都市率先实现无纸化申报评审职称;绵阳市建立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季报、工作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巴中市建立教师培训台账,避免重复交叉培训。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持续宣传各地各校教师减负经验做法和优秀案例,以文件或简报方式先后印发全省中小学教师减负典型案例21个,眉山市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有关做法在教育部教育系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教育部网站首页新闻刊发题为《四川省多措并举着力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简报,全省有关做法被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等权威媒体转载报道,《中国教育报》在头版作了专题报道,形成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良好舆论氛围。 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面对问题,部分单位对教师减负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部分基层学校落实教师减负举措需要完善。部分学校对政策理解不精准,减负尺度把握还不够准确,常态化推进意识不强,仍存在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等方式隐性渗入校园。一些基层学校对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认识理解不够,对上级和同级党委、政府安排的任务“该不该进”“能不能进”不善于甄别、不敢于拒绝,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学教师负担。部分教师对减负的直接感受不明显,尽管在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部分教师认为负担仍然较重。 接下来,我们要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加强督查指导,推动市、县强化制度建设,严格管理社会事务进校园。推进教师减负与提质相结合,加强教师精准培训,落实教师待遇保障,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是持续做好社会事务进校园专项治理工作。推动市(州)、县(市、区)加快完善市县两级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严格按照有关工作流程做好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提级管理和审核报备工作,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 二是统筹做好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工作。同步推进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有关工作,整合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力量,从机关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做起,以上率下,示范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多措并举着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提质工作。加强中小学教师关心关爱,强化待遇保障,会同省级有关部门联合拟定《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具体举措》,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及其他方面提出明确、具体、可行的尊师惠师举措。不断深化改革,严格师德师风,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工作,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强省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