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孙 莉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贺功斌 甘肃省岷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县政府教育督导中心主任
————————————————
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案》,通过升级改造“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构建了全新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简称“国平台”)。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国平台在数字资源共享、教学流程重构、教学组织重组、教育生态重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利用国平台构建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在应用过程中如何与本土化相融合、遇到了哪些问题……本期邀请山东济南槐荫区、甘肃岷县相关负责人谈谈他们的心得体会。
铺就数字化转型“高速路”
中国教师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4个子平台之一,您所在区域为用好国平台做了哪些探索?
孙莉:槐荫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教师培训转型。借助国平台的教师研修资源形成“区域推进、校本研修、教师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行政+技术”双管齐下的推进方式,逐步让全区教师参与进来。其次,推出“必修课+选修课”双轨研修制度。教师在完成区里规定的必修课后,还能根据自己的任教学科选学其他课程,边学边检验,把国平台应用和课堂教学改革“拧成一股绳”。最后,创建应用群组生态。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提高协同效率,培育智慧教育应用新生态。
贺功斌:岷县围绕“优基础、提素养、强机制”三条主线下功夫。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从2022年起先后筹资1800万元推进网络、设备、数据“三通工程”,全县中小学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全县学校自筹资金1200万元左右,购置更新了260台教学一体机和500台教师用电脑,为全面应用国平台提供了硬件保障。
在提升教师素养方面,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国平台使用操作培训,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确保全体教师熟练掌握国平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同时,通过举办应用说课、操作答题、应用案例评选等活动,让教师对应用场景熟知、熟用,为全员全域全过程应用奠定基础。
在强化机制建设方面,我们突出学校、个人的示范引领。学校突出国平台应用的统筹推进与组织能力提升,教师则突出对国平台应用的熟练和实效。为此,我们选了一批县级应用标杆校,组织全县学校到这些学校进行观摩,学习推广他们的应用经验。
中国教师报: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孙莉:任何新技术的应用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初期面临“不会用”的问题,槐荫区组建技术专攻团队学习并熟练掌握国平台应用操作流程,建立起问题预判与本土化调适机制,面向管理员、教师等不同角色编制标准化操作指导手册,提供操作示范和一对一指导。超级管理员通过创建“问题现象—归因分析—解决方案”的决策树模型,实现问题即时诊断与处置方案及时反馈,提升了协同效能。
随着国平台不断迭代,针对PC端与移动端的功能差异特性,技术团队又总结提炼了各终端应用的功能异同,形成“角色—场景—终端”三维指导矩阵,提高操作精准度。
教师全员注册后又面临着“用什么”的问题,槐荫区用好教师研修专题资源,把国平台打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载体;用好主题资源,如开展班会、少先队活动时作为“德育”栏目资源等;从2024年开始,槐荫区推动任课教师利用国平台资源开展备授课,尤其师资薄弱校的跨学科教师借助“双师课堂”提高了课堂质效。
贺功斌:岷县主要有“三个跟不上”:一是网络设备跟不上。县教育局通过积极筹备资金,逐步推进老旧办公电脑更新升级,建成岷县教育专网,实现了千兆到校、百兆到班。二是教师理念跟不上。起初,很多老教师对国平台应用一头雾水,部分教师因教学习惯和思维固化不愿尝试。我们通过反复培训让教师深入了解国平台的功能和优势。同时成立县、校两级应用研究团队,及时解决教师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减少使用顾虑。三是学生应用跟不上。由于多种因素,大多数学生没有终端。目前,学校通过共享计算机教室等方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机会使用国平台进行体验。后续,我们将着眼于建设学校智能学习中心,让学生人人、时时能学可学。
牵住建强用好“牛鼻子”
中国教师报:教师是应用的关键,如何让教师愿意用并用得好?
孙莉:如何引导教师愿意使用是初期考虑最多的因素。为此,槐荫区建立了“技术成熟度评估—场景化推广—渐进式应用”的推进机制,由技术团队持续关注国平台各类应用的更新迭代,研究其功能,应用成熟了再推广,降低教师抗拒感。
另外,通过技术、教研、师训“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槐荫区构建“必修+选修”的混合式研修体系,教师在区域推动、学校组织下参与研修,让教师发现国平台资源在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上的价值,逐步形成自主研修的内驱力,从而主动使用国平台。总的来说就是采用“托着用”“推着用”的方式,让教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国平台用起来。
要想把国平台用好,除了指导教师正确、科学的使用,更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槐荫区通过开展国平台应用典型案例、微视频评比活动等,形成“比赛促应用,评比提质量”的循环机制,优秀的案例和视频推荐参加更高一级的评比。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提升了专业能力又展示了数字素养,更提升了应用获得感,用好国平台的意愿越来越强。
贺功斌:想让教师愿意用,还能得心应手,应从教师立场出发,从实际需求、使用能力和整体环境三方面回应教师的关切,让他们愿意用、用得好。
如何愿意用。如果学校对教师国平台应用只是笼统、倡议性的要求,有些教师会觉得可用可不用,有些教师甚至觉得与自己相去甚远,还增加工作量。所以,我们先要掌握教师的困难和需求,摸清教师需求后再告诉他们国平台如何能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看到应用国平台的优势,从而愿意用甚至积极主动用。
怎样会用。不同水平的教师对国平台应用的程度也不一样。如入门级要学习怎么注册账号、找资源、修改课件;中高级要研究用大数据分析学情、跨区域备课等。还有年纪大一些的教师需要配备简单易操作指南。在分层分类的基础上,学校要做好应用培训,让教师熟悉应用场景,熟用各类资源。除了培训,定期开展关于国平台应用的竞赛活动。如让教师上一堂双师课、录制15分钟微课等,通过竞赛评树一些标杆学校、应用达人等,让教师有动力去学去用。
如何用好。学校要尽力给教师一些政策支持,如把开发国平台资源、参加线上教研等计入备课时间,还可以围绕国平台应用做课题研究。初期我们选一些敢闯敢干的教师当“排头兵”,带着大家培训学习,再全面推广。打好一套组合拳,教师一定能用好。
中国教师报:本土化是用好国平台的关键。如何借助国平台进行本土化改造,进而提升区域数字化水平?
孙莉:长期以来,家校互动、区校协同等工作多以QQ群、微信群等社交软件为基础,这些群组社会属性强、数据安全性弱、信息反馈效率低。国平台构建的工作群、教研群、家校群、师生群等群组功能教育属性强、数据安全性高、信息指向精准,在区校协同管理、协同教研和家校协同育人上具有强大优势。为此,槐荫区推进组建区校工作群、区校学科教研群、师生群、家校群等不同功能属性的群组,发布活动通知、公示评优结果、组织教研活动、共享优质资源等,提升区校师三级协同应用效益,实现群组协同本地化。
国平台最强大的是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资源,无论思想性、科学性还是系统性、创新性都优于地方资源、第三方资源,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在日益提升。要用好这些数字资源,一是区域超级管理员设置本区域使用的教材版本,这样国平台可优先依据区域教材管理目录向认证教师推送数字资源;二是组织教研团队对国平台上的海量资源进行筛选,挑选出符合本区域教学计划、学情的资源,使其能够融入教学体系中;三是由区教研中心牵头,优选国平台课程教学资源,组织跨专业任课教师开展“双师课堂”的教学实践。
贺功斌:国平台资源海量且优质,真正用好还要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我们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数据管理。把国平台收集的数据利用起来就能让教育管理升级。通过国平台数据动态了解各学校、教师应用情况,分析县域应用重点在哪些板块、教师使用时段分布是什么、数据分析上表现出的亮点和不足有哪些等,手把手指导学校、教师用好。同时,根据数据我们还能给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分层做好指导。
二是交流分享。我们要求各学校定期聚一聚、研一研,分享各自的好经验。通过说门道、取取经的方式促进大家交流分享。一来二去大家就能形成一起研究数字化的氛围,全县教育数字化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中国教师报:随着应用的普及,国平台也不断进行更新:2023年相继接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和“中国数字科技馆”;2024年上线“AI学习”专栏;2025年推出人工智能教育板块,为了适应及更好应用这些新功能,您所在区域做了哪些尝试?
孙莉:国平台资源越来越丰富、多元,槐荫区就其中的部分功能进行了应用尝试。
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一是借助“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的“文字基础”“古今传承”等主题资源,开展“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等主题语文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汉字魅力。二是结合“中国数字科技馆”开展“科技与生活”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课程资源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将人工智能教育板块的课程资源,如“学AI”中的人工智能基础原理、机器学习等内容与现有的学科课程进行融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用AI进行数据分析、智能写作等。
平台工具聚合应用。国平台融合了希沃白板云端备课体系、九章数学智能诊断系统和AI科学实验工具等应用,构建起一站式教学解决方案。教师通过统一操作界面即可便捷调取云端教学资源,不仅大幅度提升了课堂交互效能,更打造出智能化教学延伸空间,助力教师构建虚实融合的智慧课堂。
贺功斌:面对国平台不断更新,岷县制订了一套“阶梯式”培训方案,确保不同基础的师生都能快速上手。我们通过线上直播课、线下工作坊等形式对教师开展全覆盖基础培训,同时将国平台新功能应用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如小学设计了“数字博物馆探秘之旅”“AI趣味小课堂”等课程,通过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中学开设了“人工智能基础”“AI创意编程”等进阶课程,利用人工智能教育板块资源让学生接触机器学习基础知识、简单的机器人搭建与编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校还举办了“学生讲师团”,邀请在新功能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为其他同学分享经验和技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为推动国平台新功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开展了“国平台新功能学科融合创新行动”。如语文学科鼓励教师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汉字文化探究活动;在科学课上“中国数字科技馆”成了教师的得力助手,一些诸如化学中的爆炸实验、物理中的微观粒子运动模拟等危险系数高、操作难度大的实验,教师借助虚拟实验功能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操作和观察。
一扇观望新世界的“窗”
中国教师报:随着国平台的深入应用,解决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哪些堵点难点,给区域教育发展带来了哪些改变?
贺功斌:曾经,岷县城乡教育犹如被一道无形的高墙阻隔——乡村学校缺资源、少师资,课堂沉闷低效。而国平台恰似一把“金钥匙”精准打开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锁链。
资源获取从地域局限、供给不足到全域共享。如国平台接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中国数字科技馆”后,乡村孩子足不出户就能“云逛”博物馆,通过虚拟实验观察细胞分裂的奇妙过程,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师资提升从闭门摸索、成长缓慢到名师引领、平台赋能。各学校将国平台的海量优质资源深度融入教师日常备课,定期举办“平台应用案例直播分享会”等活动。现在,国平台的网络教研功能搭起教师交流的“高速路”,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学习优质课例、实现与名师对话,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孙莉:随着深入应用,国平台成为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
区域内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存在差异。通过国平台提供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专题培训课程及教学应用案例,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缩小教师群体的数字素养差距。随着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他们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个性化成长成为可能。
教师专业成长和数字素养提升最终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教师能够更好利用国平台的资源与工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不仅如此,教师通过共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资源,共同推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中国教师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案》提出,“力争经过2至3年的努力,实现平台体系协同化、网络运维顺畅化、精品资源体系化、融合应用常态化”。如今3年已过,您觉得“四化”目标落实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以便地方更好应用?
贺功斌:“四化”目标的阶段性成效是明显的。如网络运维实现了从基础保障到智能升级的跨越,融合应用实现了从工具使用到模式创新的改变,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瓶颈问题。如国平台内部板块间联动性较弱,如德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案例较少,缺乏跨领域主题式学习设计等。“四化”建设本质是推动教育从资源分配向生态重构的深层变革。未来要更加聚焦“人”的发展——让教师从资源使用者转变为数字课程设计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成长为自主探究者。唯有将国平台深度融入教学、管理、评价全流程,才能真正实现“技术赋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终极目标,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孙莉:从2022年国平台上线运行至今,槐荫区一直是国平台的受益者,也是深度应用的参与者,更是功能迭代的见证者。目前国平台基本形成了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体系。同时,我们也看到平台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强之处,如基于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地域性特色资源有待补充,习题库资源覆盖学科有待增加等。
从运行顺畅化的角度说,数据安全和多端运行是国平台的优势,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多端信息同步不及时、网络卡顿等问题,影响平台的应用体验。而各级管理员的数据查看、导出权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平台应用评价机制的创建与可持续性应用的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