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江边发生了让人揪心的一幕:烧烤摊上的欢声笑语尚未散尽,5岁孩童已失足跌入湍流。父亲纵身跃入江水,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托举——孩子上岸,父亲却沉入江底。这样的生离死别并非孤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溺水是青少年生命的“头号威胁”。学校年年讲“六个不”,街道处处悬挂防溺水横幅,为何悲剧依旧循环? 很多悲剧始于一种危险认知:水有什么可怕的,小心点就行。这种对风险的轻视,心理学称之为“乐观偏差”,在好奇心旺盛的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去年温州一个9岁男孩瞒着家人摸鱼,以为浅水区没事,却被水下暗流卷走。河岸边的警示牌易立,在孩子心里筑起敬畏之堤却太难。对此,学校的常态做法是假期前集中播放安全教育影像、组织主题班队会、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可孩子转头就把“远离水域”要求忘在脑后。当安全管理成为季节限定,这种运动式防护如何护得住学生安全? 孩子落水,家长监护失职固然要反思,但更应追问公共安全防护为何总掉链子。没有围栏的水库,救生设备损坏的河道,野河塘边被野草遮住的警示牌……危险或长久存在,防溺水工作不能只靠口头提醒,得拿出真办法。比如在溺水高发区装电子围栏,红外感应有人靠近便自动语音提醒同时通知管理员。江苏某县试点的AI巡河系统,无人机每天巡航,摄像头能识别水面异常,去年夏天成功预警10余起危险情况;有的学校与水利部门合作绘制“危险水域地图”并制作成小程序,学生和家长扫码就能查看附近是否有风险点;有的学校利用虚拟现实设备让学生体验呛水的感觉,从而让孩子认识问题的严重性;有的区域将游泳纳入体育课,通过购买服务或招募志愿者等方式,保证每周开展一次实践活动或技术学习。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监管力量更薄弱的城乡接合部是高危区域。对此,有的村落发起“邻里救生圈”倡议,每个河埠头固定一个带长绳的救生圈,旁边挂一根长竹竿,村民轮流看管。有的社区组建家校社微信群,家长发现谁家孩子结伴去河边就在群里喊话,网格员马上查看。某种程度上,群防群治比单纯依靠政府更有效。 防溺水教育不是学校发个通知、社区挂条横幅就结束了,需要家庭时刻警醒、学校教会本事、社区有人盯防、政府筑牢底线。就像消防设施不能季节性消失,水域安全管理也应成为社会常态。这些微光汇聚起来,才能织成护住孩子的安全网,让孩子大胆地跑、放心地笑。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