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教育客观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深耕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我真切体会到课题研究是教师以研究者视角审视教育实践、构建系统研究体系、实现专业突破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结题后,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张结题证书,更是专业成长的四重突破。
在研究反思中提升教学认知
刚步入教师岗位时,我专注于追求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和从容自信,却忽视了教学问题中隐藏的教育规律。2012年参加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优秀教学能手培养项目时,校本研修专家同军咸老师针对我提交的教学案例中的问题指出:“要将教学中的问题上升到课题的高度,运用科研的方法去解决。”在他的指导下,我申报了省级专项课题“初中语文体验教学方式实践研究”,并带领“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成员开展研究。
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通常侧重于实证和观察,强调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调整。这次课题研究让已有10多年工作经验的我第一次体会到杜威“教育即经验改造”的意义,我以现象学的方法审视日常教学,思考教学行为中包含的学理逻辑,发现学生机械背译文言文的背后是文化体验的缺失,而语文教学的秘密就藏在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里。
基于此开展的体验式教学研究,让我的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深度体验学习活动焕发出新活力。当我们把不起眼的日常教学细节变为课题研究的丰富素材,并将教学反思与课题研究深度融合时,教师的专业尊严就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体现在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中,这也启示我们只要扎根课堂土壤,就能生长出蓬勃的学术生命力。
在体系构建中深化研究脉络
课题研究能让零散的教学思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研究不断向下扎根。在完成第一个省级课题后,我又陆续申报了省市级课题“初中体验式作文实践研究”“智慧校园环境下体验式学习实践研究”“促进深度学习的体验式有效教学研究”“体验学习理论视域下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其间课题组成员还补充开展了校本微课题“体验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体验式作业分层设计”等研究。
我与课题组成员围绕“体验”这个核心词不断思考、不断追问,如同钉钉子般不断深入探究。研究内容从教师的教学方式拓展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再细化到作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并延伸至智慧校园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创新。那些碎片化的教学灵感,在课题主线的牵引下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体系。这种以核心理念为引领的序列研究路径,从教学痛点出发,遵循学科逻辑路线,不断实践反思创新,避免了杂乱无序的弊端,让课题研究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系统体系。
回望研究过程,从微课题到省级重点课题,从单一课型研究到课程体系构建,其实我们进行系统化研究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梯度思考,每一步都凝结着对教育教学逐步深入探究的过程。而课题研究的脉络生成,恰似根系在土壤中自然延展,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同时积累了大量相关主题下的调研数据、实践研究课例以及教学论文,这些成果互为支撑,让后期的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
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围绕核心理念开展序列研究,不仅能明确研究方向,还能促进教学的深度发展。
在系列阅读中夯实理论基础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项目式学习》,怎么感觉对上课没啥用?”曾有工作室成员向我抱怨。翻开这位老师的读书笔记,只见大段大段的摘抄,却很少关联自己的教学思考。平时,我也发现一线教师专业阅读的主要问题在于难以摆脱盲目跟风的碎片化阅读。
对此,我建议课题组成员以课题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为主线构建理论知识体系,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制订精准的阅读计划,围绕课题研究重点开展个性化系统阅读和专题阅读。
为了帮助课题组成员深入理解体验学习理论,初期我们研读大卫·库博的《体验学习》,以“体验圈理论”为框架,在情境创设中融入体验教学环节。同时,结合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做中学”的理念,将生活体验与文本解读紧密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我们系统阅读王荣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等系列图书,针对不同文体设计了差异化的体验路径,整合具身学习理论开发多感官教学活动。这种由理论到实践再到反思的循环阅读模式,形成了课题组“主题式共读”的团队成长机制。我们还围绕“体验学习”主题精读一本专著,并撰写读书笔记。由于阅读与研究相互促进,教师的理论素养得以真正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
在成果辐射中实现专业跃进
在持续多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从最初发表教学随笔,到后来撰写出版成果集《体验式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再到提炼出“体验语文”的教学主张,课题研究不再是功利性的成果堆砌,而是专业成长的自然注脚,每一步都见证着成长的蝶变。
尤为珍贵的是,课题研究形成的成果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文本,而是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的资源库。当“体验式古诗词教学策略”在全校推广时,语文组教师共同打磨课例,将课题成果转化为年级共享的教学资源并上传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分享。“体验学习视域下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结题后,我们开发的《铜川地域文化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这种成果辐射效应,更体现在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中。课题研究如同一个“磁场”,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教师共学共进。青年教师在课题中学习研究方法,骨干教师在课题中凝练教学主张,课题组先后涌现出3位特级教师、5位省级教学能手和多位市级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不仅让个人收获专业尊严,更让团队形成研究共同体,让教育智慧在共生共长中不断传承。课题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着教师认知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从“经验型教学”到“学理性实践”的质变。
总之,课题研究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仅能解决“教而不研则浅”的现实问题,还能培养教师的研究思维。这种思维让教学从技术操作升华为教育创造,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变为生命体验。当我们不再将课题视为职称评选的工具,而是作为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时就会发现,课题研究馈赠的四重突破,终将凝练成最富张力的成长坐标。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培养对象,陕西省铜川市第五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