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主编手记
撕开“习以为常”的蒙蔽
本报记者 冯永亮

    那些被我们熟视无睹的瞬间,往往藏着最深刻的成长密码。

    当闫妍老师发现学生机械背译文言文时,她没有止步于“学生基础差”的惯常解释,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处:这是否意味着文化体验的断裂?正是这一追问,催生了省级课题“初中语文体验教学方式实践研究”。那些被视作“理所当然”的教学现象,因此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

    “教研的立足点一定是本职工作。”陈智峰教授5年间围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持续写成5篇论文,将同一篇课文拆解为文本解读、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多维研究对象。这种“捅马蜂窝式写作”的教研范式,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当我们不再把日常教学视为重复劳动,而当作可观察、可解构、可重构的研究对象时,三尺讲台便延伸为无限广袤的科研田野。苏霍姆林斯基曾逐字记录学生课堂发言,通过分析词汇量与思维逻辑的断层,最终发现“关闭自然之门”导致的语言干瘪。这种对“习以为常”的系统性解剖,正是科研型教师的专业慧眼。

    而保持对“习以为常”的好奇与探索需要双重突破:既要暂时搁置经验主义的判断,如闫妍放下10年教学经验形成的认知枷锁,看见文言文背诵背后的文化体验需求;又要具备精细拆解现象的研究能力,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手持“研究者的解剖刀”,在“学生发言空洞”的表象下,挖掘出思维发展与自然体验的深层关联。

    科研其实并不难,因为它从来不是悬浮于现实的理论堆砌,而是从日常教育教学中生长出来的实践智慧。当闫妍团队将“体验式古诗词教学策略”转化为全校共享资源时,当苏霍姆林斯基的“大自然写作课”唤醒学生语言灵性时,我们看到真正的教育研究必然深深扎根于日常教学土壤。三位正高级教师的实践也在印证: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正流淌在那些被视作寻常的教学中。

    让我们撕开“习以为常”的蒙蔽,用研究者的视角重新打量教育现场——那里有专业成长的奥秘,也有教育智慧破土而出的力量。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