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特别策划·读与写的教学秘密
把写作打开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写作课程与教学新实践综述
杜少凡

    写作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言而喻。大而言之,写作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必需条件;小而言之,写作是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必备能力。但如此重要的写作却一直是中小学教学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长期以来,写作教学被习惯性地称为“作文教学”。师生对于写出的成品文章的关注度远远大过写作的过程、目的与语境等。在这样的取向之下,写作教学的关注点仍集中在“写什么能得高分”“怎么审题”“怎么立意”“怎么让语言生动、优美”“怎么写得有条理”乃至“字迹工整”“卷面清晰”上;多数学生对写作学习动因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上有,老师要教,所以上课要学”,还有不少学生认为“为什么写”主要是由于“作业要留”“考试要考”以及“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写作学习关注的重点是“怎么做到不跑题”“怎么写出新颖、优美的语言”等“高分技能策略”。长此以往,写作教学被局限为作文甚至是规定了字数的考场作文,陷入了越走越窄的境地。

    为了突破作文教学的痼疾,拉近写作与师生的亲密度,落实写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作用,发挥写作在更大层面上的育人价值,深圳市龙岗区秉持“把写作打开”的思路,开展写作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探索,已基本形成了新课标指引下基于写作学理的新实践“一二三四五六七”框架。一是一个基本遵循,即以新课标为行动指南。二是两类学理基础,强调深入融合教育学等学科原理与写作学科内容知识,着力构建并应用面向教学实践的学科教学知识,以此指导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三是追求“三有”目标,即有意思、有品质、有价值的写作课程与课堂。四是四级协同实践,构建了由区教科院核心教研团队引领方向、实验基地学校辐射带动、实验科组(备课组)扎根课堂、星火教师点状突破的分工协作、共同成长的研训体系。五是五项资源库建构,系统建设服务于全区教师的理论资源库、例文资源库、学科教学知识(PCK)库、优秀课例库、学生作品库,形成全链条支撑体系。六是围绕六维创新要素,即着眼写作时间、写作空间、写作链条、参与主体、写作任务、写作载体进行系统创新,丰富写作形态。七是立足七大赋能支点,即充分挖掘利用多样化语言材料、语文基础学科及跨学科理论、丰富社会生活、师生创作体验、先进技术工具、优秀的传统写作经验、国际母语写作借鉴等作为写作教学创新的工具。

    这一写作教学的新实践旨在实现以下五个层面的“打开”。

    一是将写作的理念“打开”,激活写作教学的多重功能。传统的作文教学着眼于文章,是一种“名词思维”的体现。新实践下的写作教学则着眼于写作的全链条、全要素,是一种“动词思维”的彰显。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目的是应试,而新实践下的写作教学则关注写作的多重功能,除了有传统意义上记录生活的功能,还要积极发挥探索自我、分享交流、获得快乐、促进学习、心理调节的功能。我们认为,写作是学习,不是应试;写作是学习,更是生活。我们追求学生在写作学习之中获得有意思、有品质、有价值的体验,将写作内化为一种自主、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在开展新实践过程中,我们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精神,从“写作+X”与“X+写作”的双向奔赴视角,运用“破界”“松绑”“融合”“细分”“延伸”“借鉴”“衍生”“拆解”“迁移”等动词思维方法论,实现写作课程与教学的创新探索与突破。

    二是将写作的学理“打开”,夯实写作教学的科学理据。由于我国没有独立分编的写作教材,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从教师个人化的经验出发,缺乏学理支撑,所以教学效果往往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魅力相关。然而,高质量的写作教学背后需要有也一定有科学的学理作为支撑,但是作为“完成时”样貌存在的“现成”写作教学学理并不会“从天而降”,为此新实践下的写作教学提出了基于两大类学科群作为学理支撑。一方面,是以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等为主组成的教学知识群(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另一方面,则是以语文的基础学科,比如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创意写作学等为主的内容知识群(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除此,我们还特别强调“跳出语文看写作”,鼓励教师积极引入其他学科知识为写作教学所用,比如美学、艺术学、广告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PK还是CK,偏废任何一个都不能作为写作教学的学理。为此,教师必须将二者整合,着力构建起学科教学知识(PCK),将其作为教学策略与支架设计的源泉,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核心问题。

    三是将写作的时空“打开”,重塑写作教学的时空维度。传统作文教学的时间局限于固定的40分钟或45分钟,空间则局限于学校里规规矩矩的教室。时空维度不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所关注,然而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塑造着师生的具身认知,对“写什么”“怎么写”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时间维度上,传统的课堂是“以时定教”“以时定学”,教与学有时不得已要根据课时长度来“削足适履”,而合理的逻辑应当是“以教定时”“以学定时”。为此,我们鼓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写作时间的长短课探索。在空间维度上,我们提出“教室空间优化提升”“校内空间创新利用”“校外空间积极拓展”的策略,通过将写作策略支架可视化海报上墙等措施,让学生沉浸在写作学习的浓郁氛围中,助力写作学习结构化。同时,我们可以将写作课堂搬到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体育场、校园农场,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写作课堂搬到公园、博物馆、美术馆、地铁站等社会公共空间。

    四是将写作的链条“打开”,贯通写作教学的全息流程。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是教师根据案例凝练写作的技法与策略,然后当堂让学生进行任务写作(一般限于时间,只能开展段落写作),以检验所学的效果,中间还要加入小组讨论环节,更多像是在赶着完成一道“应用题”,往往设计烦冗、匆匆忙忙、虎头蛇尾。为此,一方面,我们主张细分写作教学的链条,不仅是写前、写中、写后三个阶段,还要在此基础上拆解出构思、起稿、修改、校正、发布等过程。由此,我们可以抛开必须当堂写、当堂练的习惯性做法,针对写作的链条之一开发专门的写作课程,比如服务写作构思环节的“写作思维课”“提纲制作课”“头脑风暴课”,我们还可以借鉴“教师说课”的理念,设计“学生说写”或分享写作计划的任务,开辟“在写作课上不写,但又要关于写”的新路。另一方面,我们延展写作教学的链条,比如延展构思之前的环节,设计专门的“写作采风课”“写作观察课”,带领学生如何积累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素材,也可以设计“主题词汇课”,让学生有意识地针对写作积累相关的词汇,如颜色词、拟声词等。再比如,我们可以延展评价前的环节,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协商式评价理念,开发“写作评价标准研讨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评价标准,让评判作品标准的权利不仅属于教师,也属于学生。同时,还可以运用笔会、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作品与过程得失,增强其写作元认知水平。

    五是将写作的资源“打开”,构建写作教学的多元网络。传统作文教学依靠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或者是教辅书籍,学生的兴趣难以调动。因此,我们强调“教写作,就不能只懂写作”“教写作,更不能只懂教科书中的写作”。为此,我们主张打开思路,发掘写作教学的各路活水。首先,引入多种形式的案例资源,丰富“用什么来教”“用什么来学”。比如,可以采用电影片段、广告词、宣传片脚本、公众号推文、歌词等多种教学资源,开发一系列诸如“跟着电影学写作”“跟着广告学写作”类的课程。其次,可以借助AI等数智赋能技术资源,探索人机协同下的构思、修改、校正、评价等写作新模态,当然要特别注意AI在写作教学中使用的合理边界,不可因滥用、误用AI技术而削弱学生的写作动机、兴趣与能力。再次,可以适度拓展文体资源,除了课标中规定的留言条、短信息、书信、日记、观察手记、儿童诗、故事、小小说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电影评论、图书评论等文体入门写作,结合当下社会生活的特点,尝试开展美食点评、旅行手账等非传统意义文本的写作。最后,可以创造性拓展参与写作教学的人力资源,打破写作教学只能由语文教师来上的格局。比如,可以探索非语文学科教师上写作课,例如心理教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上专门的写作思维课,科学教师可以立足科学理论讲解科幻小说如何写。又如,可以鼓励家长参与“亲子写作”,与孩子一同梳理生活及游玩中的素材,还可以按同一主题亲子分别进行创作。此外,可以邀请社会人士,特别是文字工作者,如作家、记者等为学生上写作课,拓展学生视野。

    写作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坚信:每一次教学实践的突破,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次逼近。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将坚持“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既守护写作教学的人文根基,又拥抱技术赋能的时代机遇;秉持“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通过案例研发实现新课标理念的在地转化;把握“循序渐进”的推进节奏,逐步构建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型写作课程与教学体系。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