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整体观”,是指把数学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当前盛行的“大单元建构”“大概念学习”等教学新模态,其底层逻辑便是整体观。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拥有了整体观,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科教学出现“零敲碎打”的弊端及“断章取义”的偏颇,并能在掌握全局视野的前提下彰显教学组织的弹性,提升学科育人的品质。我认为,在理解整体观的内涵时,可以着眼以下三个基本维度。
实现“整体理解”
我带工作室团队入校送教,听到一节《认识面积》,印象很深。在完成“面积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后,教师结合课件演示娓娓道来:“大家看,以往测量长度,我们的方法是‘以线量线’;今天测量面积,我们的方法是‘以面量面’;未来我们还将学习体积及测量,就会用到‘以体量体’……”这样的点化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技能的训练中适时“跳脱”出来,形成关于“度量”的整体理解:不管量什么,都要先选择“用什么去量”(定标);然后,再明确“怎么量”(施测)、“量的结果如何表达”(赋值)。有了这样的“俯瞰”视角与“全景”意识,整个“度量”学习就被打通了。又如,认识整数、分数、小数时,都应贯穿“数是对计数单位及其个数的表达”的整体理解,让“数”的学习凸显扎根本原、持续扩充的生长性。
什么是整体理解?像前面提及的“度量的模型”“数的本质意义”等具有一致性、统领性的认知,就属于较高水平的整体理解。而事实上,在单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实现“表面形式”与“背后原理”的融通,也体现了整体理解的基本要义。教师如能以此为基础,引领学生体悟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积蓄“举一反三”“推而广之”的学习经验,则能有力提升整体理解的层次。
支持“整体浸润”
我所说的整体浸润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全身心投入。教师组织学生以尽可能丰富的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会开放探索,也能静心接纳;会踊跃表达,也能谦虚倾听;会灵动创新,也能规范操练……一节课如果教师过分偏执于某种学习方式,容易引发“审美疲劳”,其激发参与动能的实效性值得担忧。因此,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是顺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应然选择,也是支持学生身心卷入的重要前提。
其二,全过程体验。经历“问题”的发现、分析、求解的完整过程,在获取新知、锤炼能力的同时,增添完结具体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获得感。为此,教师要杜绝情境、任务、素材、活动的“频繁转场”,以免割裂学生的学习通路。当前,不少优秀教师正着力推进“一题一课”“一个项目玩一节课”等特色研究,本质上都是对学生全过程体验的呵护。我设计教学时,常喜欢基于核心问题的指引,设计一组贯穿全课的“结构化材料”来推进教学过程。一方面,材料中蕴含着新课学习的前位知识或背景资源,有利于激活已有经验、探寻生长起点。另一方面,材料里也暗藏着新知构建的多个研究层次,能支撑教学活动逐层深入。整个学习过程,“明线”是问题答案持续澄明的过程,“暗线”则是数学经验的激活、生长、融通、应用的完整进阶链。
推动“整体成长”
在数学学习中,何为成长?我们不难联想到,课程底蕴日渐丰厚,思维品质不断优化,学科素养切实提升……确实,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成长印记。但显然,成长的内涵又不止于此。一次巡视校园时,我看到几个小朋友正用数学课上认识的“一柞”“一庹”“一步”等“身体尺”在量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长度,很较真,也很快乐。一问,任务并非老师布置的,纯粹是喜欢,一下课就到处量……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禁感慨,延续课堂学习的热情,愿意在课外主动“聊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这样的状态难道不是成长的鲜活佐证吗?在这些孩子身上,数学更容易融入他们的日常,转化为生活元素与生命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成长是整体性的,其所含的维度远比我们想象得更丰富。当下,在实施以“分课时推进”为典型特征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务必修炼“辩证”心态。一方面,为确保每节课的实效,目标定位上要有所聚焦,除了显性的知识、技能,还应确定一个隐性的核心素养点进行锤炼,如数感、空间观念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宜陷入“我的眼里只有你”的狭隘境地,对利于整体成长的其他“养分”熟视无睹,如“自洽的表达”“探索的毅力”“蓬勃的热情”等。概而言之,为了推动整体成长,数学教学既要强化素养修炼的“轨道”,又要构建融合拔节的“旷野”。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