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让亲子沟通从“对抗”走向“对话”
叶 华

    每到期末,班级里的青春期亲子矛盾愈发凸显。“孩子回家就锁房门”“说两句就顶嘴”“根本没法沟通”……作为班主任,接到家长的求助电话,既要做学生的情绪疏导,又要安抚家长的焦虑。

    学生小马的日记更让我揪心:“躲在门后听见妈妈和外婆数落我的缺点,眼泪止不住地流……难道我真的一无是处吗?”这个内向的女孩,现在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吃饭都不愿出来。这样的案例不是个例。如何通过家长会改变这种对抗式的亲子沟通呢?

    精心筹备:发现彼此的闪光点

    家长会前,我做了特别的准备: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五个优点和父母的五个优点。当学生认真思考时,有的抿嘴微笑,有的眼眶泛红。分享环节更是让人动容:

    “平时妈妈就这样做,写出来才发觉她很爱我,心里特别感动。”

    “以前总对妈妈大喊大叫,写完才发现她其实对我很好——经常烧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晚上我睡觉时还照顾我。”

    “爸爸最关心我,他多才多艺,会陪我下棋,煎的荷包蛋可好吃了,还会耐心地陪我做数学难题。我觉得有这样的爸妈很幸福。”

    学生的述说发自肺腑,教室里的空气变得温暖起来。

    家长会现场:一场心灵的对话

    环节一:“看见”的力量。一个人最深的渴望是“被看见”。当家长读到孩子写的“父母优点卡”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我们母子经常大吵大闹,他对我很不满,我也觉得他不懂事。现在我觉得很内疚,要检讨自己,会换一种方式沟通,改改自己的暴脾气。从今天起,我要多看看他的优点。”

    “想不到我在孩子心里有这么多优点,我却总盯着他的缺点……”

    “我要做得更好,今后更不能辜负他对我的信任。孩子比我想象的更懂我。”

    环节二:猜猜“我”是谁。我拿出装有学生优点的“盲盒”,让家长随机抽取并认领。

    第一次抽卡后,家长一个个低着头,一片沉默,无人认领。后来公布孩子的姓名后,这位家长红着脸说:“我觉得部分优点像我家孩子,但‘幽默’这一优点他没有,所以不敢认领——可能是他在学校觉得自己比较‘幽默’吧。”教室里一片笑声。

    第二次抽卡后,还是一片寂静,公布姓名后,孩子家长惊讶地笑道:“我从不知道自己儿子下五子棋很厉害。”

    第三次抽卡后,一位家长怯怯地说:“难道是我家的孩子?可她没有‘自主安排时间’的优点呀。”

    就这样一共抽了五次卡,结果没有一个家长自信地认领孩子的优点,也没有家长认领正确。“幽默风趣”“五子棋高手”“时间管理达人”……这些孩子眼中的自己,家长却如此陌生。后来家长纷纷感言:

    “我好像从没认真发现过孩子的这些闪光点。”

    “原来孩子很了解我们,而我们却不够了解孩子。”

    “总觉得自己很了解孩子,现在才发现很多地方都不了解——以后该多陪伴、多相处。”

    会后,许多家长围上来,急切地想看看自家孩子写的优点。可见他们都渴望走进孩子的内心,检验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

    环节三:体验式游戏。这次家长会,我还准备了一些小游戏让家长体验沟通的技巧。

    “我说你画”游戏。一位家长看着一幅画进行描述,其他家长根据描述进行绘画,不允许询问、交流、讨论。结果大部分家长的画都不一样,他们感到很惊讶:为什么同样的指令却画出了截然不同的图案。

    “压力对抗”游戏。家长两人组合,一人坐着,一人站着,坐着的努力站起来,站着的用双手使劲按住坐着的人不让他起来。然后两人互相调换角色,让每个家长都能亲身体验到“压制”与“反抗”的双输局面。

    游戏结束后,家长纷纷说出自己的体会:

    “‘我说你画’游戏,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考,理解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沟通时既要表达清楚,也要明白对方的想法,而不要一味地指责对方的不是。沟通需要双向理解”。

    “我和孩子每天都在玩‘压力对抗’游戏,互相反抗,结果双方都很累,两败俱伤。”

    “老师,游戏太形象了。我和孩子在家里天天‘鸡同鸭讲’和‘对抗游戏’。换位思考才能破局。”

    会后涟漪:美好转变正在发生

    当晚的朋友圈掀起了一阵温暖的“晒卡”热潮,一张张“优点卡”在家长的手机屏幕上次第绽放。“原来在孩子心里,我这么重要……”一位父亲在深夜发来的信息里这样写道。更让我欣慰的是,接下来一周,好几个“问题学生”悄悄告诉我:“妈妈最近会听我说话了”“我回到家能看到妈妈的微笑了”“昨晚全家一起吃饭时,外婆居然夸我了……”这些细微却珍贵的改变,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最动人的力量。

    转变视角:从“说教者”到“引导者”,创设体验式情境。家长会的核心目标是家校共育,以往的家长会都是班主任抱着“改变家长”的心态组织家长会,而这一次是站在“家长”的视角去开展工作。针对家长的难题、痛点,创设体验式情境,召开本班化、参与感满满的家长会。班主任从单向交流的“说教者”转变为互动参与的“引导者”,走进了家长的心灵。

    搭建桥梁:用“优点发现”代替“问题指责”。“双向优点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亲子认知的锁:让孩子重新“发现”父母的付出,让家长首次“看见”孩子的内心。这种积极的认知重构,为改善沟通奠定了情感基础——鼓励家长和孩子看到对方的长处和优势,看到光明的一面和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摆脱困境。正如一位母亲所言:“过去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满眼都是问题,满嘴都是指责,心情很糟糕。现在才明白,我们更应该多关注孩子身上的优点。”

    从“理论灌输”到“游戏赋能”:让理念自然内化。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训导,只有真诚互动的体验。通过“优点盲盒”“你说我画”“压力对抗”等情境的设计,教育理念在参与中自然生发,抽象的教育原理也变得可感可知。家长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反思者。

    从“单次活动”到“持续共建”:构建成长型家校生态。日后,我会在班级通过“亲子沟通学习小组”“线上经验分享群”等方式,让这次家长会的涟漪持续扩散,形成长效的教育合力。

    当我们放下评判,创设真诚交流的空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然会找到新的可能。作为班主任,当看到学生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听着家长语气中的柔软转变,我更加坚定要继续探索这样“有温度”的教育方式。因为教育最美的模样,不就是让每个家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吗?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