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别嫌阿姨啰唆,阿姨真的有太多放心不下……”近日,延边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上,食堂阿姨刘晓梅的真情流露,让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她满是一粥一饭的牵挂与叮咛,却比精致箴言更直抵青年心房。 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说话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功。许多思政课教师常常面临“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的窘境。而食堂阿姨的讲话情感充沛、从容真挚,值得我们深思:思政课教师该如何讲话,才能让思政课入脑入心,让人终身受益? 用“心”讲话,讲有温度的话。在食堂阿姨的讲话中,没有大话、空话、套话,她以人间烟火气熨帖着即将远行的学子心灵,给予他们情感层面的温暖支撑,这就是在用“心”讲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思政课教师要想用“心”讲话,就要心中装着学生,不居高临下、多换位思考。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才能在教学形式上“别出心裁”,在教学内容上“语重心长”,在知识传授上“得心应手”,在价值引领上“推心置腹”。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相信教师,师生才能深入互动、彼此成就,教育也才能获得人文的温度。 用“理”讲话,讲有深度的话。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贵在以理服人、以理塑人。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拼的就是理论水平。而理论不是“讨来的”,是“养出来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自己、培养自己——扎根社会实践、博览群书。不深入社会生活,不读千卷书,很难讲出有深度的话,更难讲透讲活。思政课教师要想掌握好这项看家本领,首先要深入学习理论,解决“理”从何来的问题;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讲理”——大道理可拆分成小道理去说,熟知的观点可深挖一层、换个角度,让内容更有味道、更能打动人。正如学者所言,要把“讲理”的教学过程奠基于“有理”的研究过程,真正做到“有理”“讲理”“以理服人”。 让“别人”讲话,讲有力量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些“师”未必立于讲台之上。宿管大爷、快递小哥、保安队长……他们虽然没有站在三尺讲台上,却以平凡的身姿生动诠释着“爱人如己”的古老德行:那是对个体生命的珍重与期许、信任与关爱。事实上,每一个人在人生之路上,都会遇到也应该记得那些曾关爱过、呵护过我们的人,他们默默无闻,但有无穷的力量。“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社会生活中发掘“身边人”的声音,就像邀请食堂阿姨登台演讲的高校一样,让身边人说一说共同托举的平凡力量,这会让人听起来更有亲切感、收获感。 让“自己”讲话,讲让人记得住的话。一堂思政课的质量是高还是低,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不是看教师说了多少话,而是要看学生能不能记住授课内容。就怕一堂课下来,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什么也没有记住。这样的课,或是一套讲义年年用,从没有求新、求变、求活的“语言复读机”;或是一味追求文字精美、表述新颖,但没有多少思想内涵的“语言按摩椅”;或是喜欢把话往大处讲,往往听完后激动一阵子,却没有在内心深处留下多少东西的“语言扬声器”。思政课教师要克服上述现象,就要努力讲让人记得住的话,不断提高表达水平,准确生动地传达思想,使学生感到“我讲的都是我思考过的、都是我相信的”。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用讲故事、摆事实的方式凝聚共识;用大白话、大实话解惑释疑;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触及心灵;用极其凝练、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用沉稳大气、淡定从容的肢体语言传达期许。 “言有尽而意无穷”。思政课教师的“用心教”,不妨从思考“说话”开始。 (作者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