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主题教育中,为减轻基层负担,学校领导班子将每周三定为“无会日”,要求校领导全部“进教室、上讲台”,给学生上课。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这项举措既能亲身体会一线教师的辛劳,也能直接聆听学生的心声,对优化学校管理工作大有裨益。
从“抢”课回归选课
校长上课,学生通常到得齐、听得认真,很少有玩手机或打瞌睡的情况。但有一次上课时,不少学生都低着头看手机,我提醒了两次也没效果,事有蹊跷,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正忙着“抢”选修课。原来,学校教务部门当天9点半开放选课系统,为了选到自己喜欢的课,学生只能“冒险”在课堂上“拼手速”。
我第一反应是选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了课堂秩序。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开始向我抱怨“抢”课的各种难处:为了赚学分不得不去抢,因为课程少而选的人多,甚至还催生了“黄牛”——有些课一放出来就被“秒杀”,然后就在小圈子里转手倒卖,价格从几元到20元不等。如果不是学生当场给我看截图并拉我进群“见证”,在办公室里“闭目塞听”的我真的很难相信这些事。于是,我立刻通知教务处:放开选修课名额限制,按学生需求安排课程供给,并将选课时间调整至休息时间。很快,各种“黄牛”群就解散了。
不久之后,教务处优化了选课系统,把“抢”课变成了选课。虽然只是一字之差,背后的管理逻辑却发生了根本改变:选修课从“由供给决定需求”转向“由需求决定供给”,教务处的工作方针也从“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教师的教学内容从“讲自己想讲的课”转向“讲学生喜欢的课”。这样的设置既让选修课回归了本质,也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个学生带来一门课
一名大二女生找到我,要求退学退费。看到她申请表上的籍贯是贵州山区,我便多问了几句。她来自单亲家庭,身有残疾的父亲要求她退学打工,供弟弟读书。面对这个即将失去学习机会的女生,我知道我的签字会成为她人生的分水岭:同意退学,她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上大学;留下她,明年她就会是一名大学毕业生。
左思右想之下,我决定留下她。于是,我先把学费退给了她,然后给了她两个建议:一是在校完成学业,费用由学校支持;二是办理休学,先打工供弟弟,等条件成熟了再返校。女生眼里泛起了光:“校长,真的可以这样吗?”我马上请来她所在学院的院长,要求按照政策为她提供全面保障,其中也包括她弟弟的上学问题。
这件事之后,我们对制度进行了改革,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退学。对于因其他原因申请退学的学生,原则上先办理休学,保留他们复学的机会,同时把学生“巩固率”纳入辅导员的考核指标,要求他们加强日常的思想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学生草率退学。
想到山区的孩子毕业后可能会回乡,我认为学校应该教他们一些对振兴乡村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于是我们随即组织力量,与国内优秀的乡村旅游企业和知名出版社合作,编出了全国第一套“乡村旅游”教材,并开设了“乡村旅游”选修课,将其纳入教育部首批“双千”工程的微专业建设,并开始招生。
从吃饱到吃好
一次课间,我向大家征求改进学校管理的意见。一个女生举手说:“校长,食堂的饭菜有点贵。”关于饭菜价格问题很常见,我也常去食堂查看,中晚餐花15元左右就能吃饱,菜品也丰富,但点外卖的学生却依然不少。
我起初以为这只是个别学生的感受,但当我请有同感的学生举手时,全班都举起了手。这让我出乎意料。于是,我试探性地提出:“10元钱管饱套餐,大家觉得怎么样,谁愿意吃?”结果全班又举起了手。
这时我才深刻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西部地区,其中有不少来自山区农村。让他们每顿饭既能吃饱,又无经济负担,是校长应当考虑的事。课后,我立刻召集所有食堂经营者和后勤部门负责人,请他们在一周内设计推出“10元管饱套餐”。套餐推出后,我多次去陪餐检查,感觉这份套餐仅仅能让学生吃饱,在营养搭配方面还有许多改进空间。于是我又提出了一个设想——能不能利用学校烹饪专业的优势,自己开办10元营养餐厅,保证学生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这个想法得到了领导班子的支持。现在,由学校兜底保障的10元营养餐正在筹备中,努力让学生从吃饱转向吃好。
关乎学生成长的问题,再小也是大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畅通便捷的渠道及时了解这些问题,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一年来,借助这种方式,我们推动了一系列微改革,比如建立图书馆旧教材交易平台、更新宿舍花洒、解决学生取快递难等问题。每一项都得到了学生的点赞。
“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我们应该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履职尽责,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每一个将未来相托的学生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作者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