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专家视点
带着灵魂走向卓越
成尚荣

    书写的缘起:从偶然萌发到使命担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并非我个人独著——静态的文字因大家的阅读而鲜活,教育家精神的图谱是我们共同书写的!最初关注教育家精神时,我并未想过要写一本书。只是随着对这一主题的阅读理解愈发广泛、深入,便萌发了集中描绘教育家精神的想法。恰逢江苏省有重大项目申报,我便提交了“教育家精神的江苏图谱研究”课题。在我看来,教育家是一个群像,每个教育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与人生坐标,他们共同编织成中国教育家的精神图谱。若能建构起这一图谱,教育家精神不仅会在中国的天空闪耀,更能照亮世界教育的天空。

    教育家虽已远去,留下的却是民族的精神正面。挖掘这些历史的当代意义,能指导今天的教育改革,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我始终觉得,写书的种子不应播在田里,而应种在心里。当心中有了愿景,使命与精神的萌芽便会自然生长,最终孕育出文字。教师作为精神、思想与情感的劳动者,更需要在这样的积淀中让中国教育的天空群星灿烂。

    2023年教师节前一晚,在为江苏特级教师李庾南参加国务院优秀教师座谈会出谋划策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8个字深深印入脑海;不久后受《人民教育》约稿,撰写“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文章过程中,我翻阅了大量资料,那些曾生活在身边、已然逝去的教育家仿佛就在眼前,注视着我、呼唤着我。这份责任感与激情让我不敢懈怠。那篇《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文章也成了我系统研究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起点。后来,我又应邀围绕“让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等方向反复思考,撰写文章。这些写作过程,首先是学习与领会的过程。

    要写好书,必先阅读,必先成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自觉追求者。没有这份愿望与激情,文字便失去了灵魂。同时,写书也重塑了我的认知结构,为我开辟了新的精神世界。

    价值的再思:在时代坐标中深化认知

    如今回望,我愈发觉得需要重新思考“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再认识、再聚焦、再提升,是真正成为自觉追求者的关键。

    教育家精神固然是教育的精神、教育人的精神,但它更是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教育家精神的叙事,本质上是中国叙事、中国教育家叙事,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表达。这是我近来深刻体会到的一点。

    中国教育家精神具有独特性,这份独特性在于它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溯源性。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然生长起来的。今天我们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其作为中国教育叙事的核心,正是要用它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与立德树人的故事。

    诚然,很多教育家已远去,但他们在墙上深情注视、呼唤的正是更多的后来人。未来需要更多教育家,因为他们将担负起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历史重任。挂在墙上的教育家固然重要,走在新时代征程上的教育家同样关键。

    如果教育有灵魂,那就是教育家精神。带着这灵魂,我们正走向2035年的教育强国建设。

    人是精神性存在,需要精神滋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是跪在世界之外的客观抽象存在,而是站立的、具体的。当下不少人面临着人生意义的拷问。因此,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要回到教师身上,更要回到每个人身上。教师要弘扬,社会也要弘扬。唯有如此,才能解决人的精神性成长问题,找到生存的精神根基,让人在教育改革的风浪中站稳脚跟。

    基于这些思考,我形成两个命题:一是学校要生长起软实力,这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重要组成,其核心是道德认知与价值水平;二是课堂上要挺起民族的脊梁,教师先挺起,学生才能挺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挺起。

    行动的信念:以精神坐标锚定未来

    教育家精神崇高却非高不可攀,深刻却不深奥,具体鲜活而非抽象。它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找到弘扬“基点”——将其与生活结合的切入点。我们提炼出五个基点:一是崇高精神的引领性,以精神为指引;二是文化的溯源性,扎根传统文化;三是科学的规律性,如于漪老师既有“硬脊梁”“铁肩膀”,更有“真本领”;四是生活的扎根性,强调亲近性与亲和性,让精神融入日常;五是风格的多样性,拒绝同质化,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突破这一难点,才能让教育家精神真正在教师身上扎根。

    唯有带着灵魂,才能走向卓越、成就卓越。带着灵魂走向卓越,需要构建人生意义的坐标——这坐标本质上是价值坐标。选择何种价值,决定人生意义、格局与最终的模样,而这坐标的核心,便是教育家精神。

    有一首诗道出了行动的信念:

    我携带着照亮世界的火焰/我点燃了想象力/我赋予梦想以力量,给人们的愿望以翅膀/我创造了一切美好、坚定和持久的东西……/我摒弃平庸/我是创造的源泉、灵感的出口、远大抱负的梦源

    愿我们都能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带着灵魂,从优秀走向卓越,成为更好的教育者,在教育的征途上,既扎根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未来。

    (作者系《教育家精神 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