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并非天赋,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反思与实践逐渐获得,《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提供的修炼路径清晰而扎实,值得学习借鉴。 第一重:责任担当——做阅读生态的奠基者。责任的核心在于成为“环境营造者”。物理环境需要结构化,书中关于“结构化藏书区”的建议,让我意识到有序且有目的的资源组织能极大提升阅读效率。实施后,书籍“各得其所”,学生从“找书难”变为“按需取书”,这正是支持深度阅读的基础;心理环境需要去功利化,我践行“不在私人阅读笔记写评语”的原则,用班级“读书反映墙”替代批改,学生用便签分享金句或疑问,教师仅做集体反馈,有效守护了自由表达的天性,便签墙上的文字日渐鲜活起来。 第二重:智慧精进——做阅读资源的导航者。书中建议通过教学研讨、实践引领、专业学习来提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对个体阅读状况的敏锐洞察力等。特别是第十四章协助选书的多元策略——不经意的摆放、有温度的闲聊、创意书单、版本比较、播种更高期望等,为我提供了将好书与学生巧妙联结的智慧锦囊,目标始终是激发探索欲、拓展视野、培养独立选书能力。 第三重:榜样垂范——做终身阅读的发光体。想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先要成为“书痴”,甚至终身阅读。为此,我决定以身作则:计划可视化——教室阅读专栏张贴《教师学期阅读清单》(必含童书),每完成一本便贴星标记;笔记场景化——在班级阅读角设立“教师阅读角”,展示批注、导图、涂鸦等形式阅读笔记;分享常态化——每周阅读课上分享阅读体会。由此,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持续、乐在其中的教师读者形象,才能弱化自己“要求者”的角色,强化“同行者”的陪伴力量。这是从“要求学生读”到“与学生共享阅读之旅”的根本性转变。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 涂金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