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更好的学习?什么是更好的作业?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怎么设计更好的作业?带着这些疑问,我参加了中国教师报的暑期共读活动。很幸运在这次活动中我成了领读教师。这本书为我们勾勒了让学习在任务驱动下自然发生的美好图景。该书通过丰富的案例深入探讨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确立了“学习活动设计先于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这本书告诉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先思考“学生需要做什么”,再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并通过从任务视角审视作业,将作业视为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自主学习任务。该书还为预学任务、随堂任务、课后任务的设计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读完这本书留给我一系列思考题:我的课堂中,促使学习发生的标志是什么?学习的发生以何为承载?我在课堂中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学习发生之后将留下什么?我将带着这些问题在新学期的教学实践中践行书中的新理念。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第三中学 王洋) 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如何从“讲台上的学习”变为“课桌上的学习”?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书中说:学生自己学会的“会”与教师教会的“会”,是两种不同性质、水平的“会”。在日常教学中,我遇到“读写结合课”,也要求学生预习——阅读教材,可是一堂课根本教不会,依然需要课后花很多时间“加餐”。而这本书如课改之路上的“指南针”,“静悄悄的革命”正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悄然发生在课堂内外。首先是备课新范式的转变:教师从重视“教”的设计到重视“学”的设计;其次是学教关系的转变:让教于学,教师从“传道者”到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与促进者;最后是作业新视角的转变:从课后巩固训练与练习到伴随“学教”全过程、促进理解以及基于理解而实现迁移的任务,包括课前预学任务、渗透于课堂学习中的随堂任务、课后任务以及跨时段的项目式学习任务等。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教培中心 朱婷) 作者张丰在《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一书中说:项目化作业鼓励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主动学习,基于持续探究完成任务,这既是作业改革的探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从有限的45分钟课堂学习向突破时空的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发展,成为教学改革新的挑战。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项目化作业设计,架设连接封闭课堂与广阔真实世界的桥梁,推动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以项目化作业驱动教学变革有诸多优势:一是重构学习意义链,以真实任务为起点激活内驱力,以过程性作业为支架验证学习效果,以产品化成果为出口彰显学习价值。二是深刻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三个转变,即让知识学习从记忆对象转变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让作业从机械训练转变为能力成长的路标,让学生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三是让作业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学习与创造的桥梁,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让学习回归本源,吸引学生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为满足内在需求、适应社会发展而主动寻求学习的路径。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素荣)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了让学生查生字、标段落、读课文的预习模式。然而,当我参与共读《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后,开始反思这种预习模式的局限性,并尝试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重构预学任务。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理念,为重构预学任务指明了方向。这一理念强调以“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发生,将“作业”拓展为贯通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链”,而预学任务的核心在于设计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指向文本核心概念的理解,具有适度的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驱动性问题重构预学任务,是尊重学习规律的体现,是实现“学为中心”课堂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实施,不断完善预学任务,让语文预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让语文学习成为“始于好奇、成于探究”的发现之旅。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新蓝青学校 李忠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