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山东省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
跨学科课程助力幼小衔接“软着陆”
刘冬梅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儿童在认知与体验的协同中实现成长跃迁。幼小衔接作为儿童发展的关键过渡期,其核心在于消解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形态上的断层。山东省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立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跨学科课程为核心重构衔接路径,通过理念引领、场域支撑、课程创新与协同保障的系统设计,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然过渡,为儿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理念引领:明确跨学科的衔接逻辑。幼小衔接的深层矛盾并非知识储备的差异,而是思维方式与学习模式的断层。基于此,学校确立了“跨学科融合·连续性发展”理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内核转化为跨学科课程的设计逻辑——遵循儿童认知习惯,通过多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从幼儿园游戏化学习到小学系统化学习的平稳过渡。

    为落实这一理念,学校组建了由校长领衔、低年段骨干教师参与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构建了“四维衔接”目标体系:在身心维度,通过体育与艺术融合课程培养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生活维度,借助数学与劳动联动课程提升儿童自理能力;在社会维度,依托语文与德育整合课程发展儿童交往能力;在学习维度,通过科学与数学跨界课程培育儿童逻辑思维。同时,学校建立幼小教师联合教研机制,小学教师每周深入幼儿园观察游戏活动,幼儿园教师每月参与小学跨学科课堂教学,共同打磨“预备期体验—关键期适应—巩固期内化”三阶实施路径,确保教育节奏的连贯性。

    场域支撑:重构跨学科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教育场域是跨学科课程的隐性载体,其设计需要实现幼儿园开放环境与小学有序环境的梯度衔接。学校突破空间限制,将有限的物理空间转化为多元学习场域,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支撑。

    教室空间采用“去讲台化”布局,划分“探究区”“展示区”“互动角”三大功能板块。探究区配备测量工具、实验器材,支持学生开展数学与科学融合的微探究;展示区陈列“校园地图”等作品,支持学生在美术绘画、语文标注与数学方位认知等方面的学习;互动角设置拼搭玩具与问题白板,促进儿童语言表达与空间思维的协同发展。这种布局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了儿童的主体参与,使课堂关注点从“遵守纪律”转向“实践参与”。

    校园也被转化为跨学科学习的“第二课堂”。“安全广场”整合交通模拟与语文情景对话,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习得安全知识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达人农场”里,学生既要记录植物生长数据,又要撰写观察日记,同步提升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地面游戏区”将拼音迷宫与肢体运动结合,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学习与体能发展的双赢。

    时间安排上,学校采用“弹性学时制”,适配儿童注意力特点:上午设置20分钟短课,下午设置60分钟长课,开展“系红领巾”等生活技能与“校园寻宝”等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时间设计不仅保证了小学教育的有序性、延续了学前教育的灵活性,还撬动了教研机制的变革,实现了单学科教研向跨学科协同研究的升级。

    课程创新:跨学科课程设计主题化。课程是跨学科衔接的重要载体,学校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构建主题式跨学科课程体系。主题筛选立足儿童视角,从生活中提炼学习内容。比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对“食物消化”的好奇,设计“玉米的身体旅行”主题,满足学生探索欲的同时培养其综合素养;围绕“校园适应”需求,学校开发“我爱校园”课程,儿童在绘制校园平面图、编写安全儿歌、设计班级公约的过程中完成从陌生到融入的转变。

    目标制定兼顾学科素养与衔接需求,学校将各学科核心素养拆解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小学,你好”主题中,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环境适应”目标、科学学科的“空间认知”目标、艺术课程的“审美表达”目标。再比如通过“班级名片设计”活动,让儿童在创作中辨别方向、感知美,同时学会合作。

    实施过程中,学校强调“做中学”,打破“端坐静听”模式。在“春天的小树”主题中,科学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植物生长,数学教师指导学生测量树干周长,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观察日记,艺术教师组织学生拼贴树叶,多学科教师协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自然习得知识。

    协同保障:注重跨学科课程的家校社联动。跨学科课程的落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所以学校积极促成家校达成共识,更好地推动课程落地。学校通过三级家委会、线上教育沙龙等渠道传递跨学科教育理念,推送“餐桌摆筷学数学”“超市购物认货币”等家庭活动方案,引导家长在生活中渗透多学科融合学习;每月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观摩“水果盛宴”课堂,让家长直观感受跨学科学习的价值。

    学生的学习不仅在校园,更在校外广阔的天地。为此,学校依托“双师工作室”,幼小教师联合设计过渡课程,将社区资源有机融入课程之中,与社区医院合作开展“健康小卫士”课程,联合图书馆开发“故事创编”活动……这些活动让跨学科学习走出校园,形成“生活即课程”的良好生态。

    经过一系列探索,学校幼小衔接模式初成且效果显著:新生入学焦虑发生率下降58%,90%的新生能独立完成整理书包等任务。这一探索印证了跨学科课程的独特价值——它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通过真实问题的解决,让儿童在实践中逐步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幼小衔接“软着陆”。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