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深入推进,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与德、智、体、劳四育的协同育人价值愈发凸显。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其美育质量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作为美育核心阵地,音乐表演类课程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能传授,更应成为连接四育的精神纽带。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迫切,通过提升此类课程的美育功能,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情怀和创新能力,为五育融合提供实践路径。
音乐表演类课程,美育实践的现实困境
当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类课程的美育实践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一是课程体系延续了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科化模式,侧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美育人文内涵的挖掘;二是教学内容中经典曲目占比超60%,与时代和学生认知脱节,难以引发共鸣;三是教学方法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使得75%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审美主体性;四是课程评价单一,学生80%的成绩依赖期末表演,缺乏对其审美的全面评估。从“五育融合”视角看,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孤立化”倾向:在德育层面,仅有15%的课程系统解读了作品思想内涵,德育渗透不足;在智育层面,缺乏跨学科设计,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在体育层面,体态训练课程占比不足10%,忽视了节奏与律动的关联;在劳动教育层面,课程缺少集体创作项目,劳动意识培养缺位。
同时,民办高校具有的特殊性也增加了美育工作的实施难度。一是优质艺术资源匮乏,70%的专业教师为纯艺术背景,缺乏跨学科教学能力,师生比达1∶45,远超理想比例;二是学生艺术基础参差不齐,非艺术专业学生人数占比超85%,近半数学生缺乏基本的音乐素养,传统的精英化模式难以适应大众化需求。上述问题导致了音乐表演类课程未能有效发挥美育功能,仅有3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有显著帮助。
课程内涵重构,构建五育共生的内容体系
实现“五育融合”背景下美育功能的提升,须从课程内涵重构入手,建立“以美为核、五育共生”的内容体系。在课程教学曲目选择上,学校构建“经典+红色+时代”的三维内容矩阵:保留《贝多芬交响曲》《春江花月夜》等经典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引入《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等红色音乐作品,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融入《少年》《孤勇者》等流行音乐和影视配乐,加入时代元素以贴近学生。例如,教师通过《黄河大合唱》的表演教学,在合唱技巧训练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民族精神。借助《劳动号子》教学的节奏训练,教师能够关联起劳动教育中的协作精神培养,使学生在集体演唱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样的内容架构既保证了课程的艺术专业性,又实现了五育元素的有机融入。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学校将五育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美育指标。德育维度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认同,通过解读《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的创作背景,传递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智育维度强调审美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引导学生分析《蓝色多瑙河》的曲式结构和逻辑关系;体育维度融入体态训练和节奏感知,通过音乐剧《猫》的片段表演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劳动教育维度通过舞台布置、道具制作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明确规定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参与劳动的学时要求。
教学方法创新,推动功能提升的关键路径
教学方法创新是推动美育功能提升的关键。学校通过推行“情境体验—跨界融合—实践创造”的教学模式转型,将单向传授转化为多维互动。在情境体验环节,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梁祝》等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感受艺术魅力;在跨界融合环节,教师通过设计“音乐+历史”“音乐+科技”等跨学科项目,如结合数字音频技术重构《二泉映月》等,让学生在技术应用中理解音乐与科技的关联;在实践创造环节,教师可以组织校园音乐剧创作、社区艺术服务等活动。近三年来,西安外事学院通过该模式累计开展社区艺术服务23场,参与学生达800余人次。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学校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学校强化对其“表演+创作”高阶能力的培养,设立年度原创音乐大赛激励创作,通过原创音乐作品展现时代精神;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学校开设“音乐表演基础+审美素养”通识课程,通过合唱、小型乐器演奏等简易形式培养其艺术兴趣,建立“零基础—进阶—特长”的三级培养路径。这种差异化教学既能够保证专业深度,又扩大了美育覆盖面,自学校实施以来,课程参与率从45%提升至78%,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支撑体系构建,促进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
构建支撑体系是促进教学改革的保障。学校强化师资队伍的“五育素养”培育,通过定期组织跨学科研修、与专业艺术院校合作、开展校企交流等方式,培养教师将五育目标融入教学的能力。同时,学校聘请业内艺术家、德育工作者组建教学团队,弥补师资结构单一的缺陷,明确要求每门课程至少配备1名跨学科教学辅助人员。
建立“过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审美体验(30%)、创作实践(30%)、社会服务(20%)、技能展示(20%)纳入评价体系,采用学生自评、观众评价、专业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以往单纯以技能展示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破解民办高校资源约束难题。校内,学校依托艺术团、音乐节等载体,打造常态化表演实践场景,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2场公开表演;校外,学校与社区文化站、艺术培训机构合作,建立12个稳定的美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提升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
利用线上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借助慕课平台引入优质艺术课程。创新开展云端合唱、在线音乐会等活动,疫情期间学校举办了覆盖1.2万学生的云端音乐会,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美育延伸。这种资源整合模式有效弥补了民办高校资源不足的短板,为课程美育功能的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
综上所述,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提升民办高校音乐表演类课程的美育功能并非简单的教学内容调整,而是从教育理念到实践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学校通过构建五育共生的课程体系、创新互动体验的教学方法、完善协同支撑的保障机制,有效释放了音乐表演类课程的育人潜能,使美育真正成为连接德智体劳的精神纽带。这一改革既要扎根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充分考虑其资源条件和学生特点,又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美育路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音乐表演类课程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美育教学改革贡献民办高校的独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