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的喧嚣告一段落,窗外的蝉鸣透出夏日的寂静。沏一盏香茗,翻出那本因忙碌而久违的经典。在酷暑中反求诸己,探求新路,于书页间播下一颗教育的种子,待秋日收获,不啻于一次教师成长的良机……
先懂人,再教书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教坛之际,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教师邵围却时常感到迷茫与焦虑,这个假期,他选择从《教育的情调》中寻求解脱。
“老师的眼神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被理解。”书中这句话如一道闪电击中了邵围,班里那个总是低着头、眼神躲闪的女孩浮现在他眼前。他发觉自己没有真正“读懂”孩子眼神里的内容,自己的眼神也没有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理解”。邵围惊醒,自己长期信奉的技术主义可能恰恰遮蔽了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人”的看见、理解与尊重。
邵围选取了上学期发生的几个教育片段进行教育叙事写作,尝试用书中的视角重新解读、反思自己的工作。由“技术”向“人文关怀”转向,阅读让邵围明白教育智慧永远大于教育技术,“看见”则是教育的起点。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蔡凤雷同样有些迷茫,如何不让学生抱怨思政课“理论脱离现实”是他暑期阅读中脑海里始终“绷着”的问题。
小说《长安的荔枝》成了蔡凤雷理解思政教育的密码。“荔枝会腐烂,但破局的智慧永存。”在他看来,九品小吏李善德用算筹推演运输路线、冰鉴保存鲜果的思路与思政教育需要的“工程学思维”不谋而合。要把宏大的价值观拆解为可执行的方案,蔡凤雷打算在新学期让学生用项目管理思维策划“乡村振兴方案”,让政策文件中的文字在模拟推演中化为具象行动。
前几天,山东省曹县金沙江路小学教师高志又与老友《我怎样教语文》见面了,叶圣陶、夏丏尊先生的教导依旧让他脸红:读到“写生”而非“写死”,不禁想起自己多少次用红笔抹杀学生作文中的生机;“精读是举例子,略读才是真功夫”不正是对自己长久以来“满堂灌”的无声批判?新学期开学后,高志打算将书中的“当面指点”与“集体评改”策略付诸实践。
高志觉得,在这个迷恋新名词与新概念的时代,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追逐浮华的潮流,而在回归历久弥新的经典。
手边的玻璃杯里总有几颗胖大海,这是长沙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周红丽频繁跟学生怄气后留下的习惯,“总觉得喉咙里堵着团火,得靠这清润的东西压一压”,这火气催使她在假期翻开《正面管教》和《心理抚养》。
“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早年抚养。”书中这句话刺破了周红丽对“问题学生”的偏见。此前她总觉得一个总在作文里写“恨”的女生“心态不正”,阅读中才想起孩子的家长每次开家长会都会说,“老师你只管骂,她就是欠收拾”。
文字有恨,是因为没人教孩子如何爱。周红丽试着用书中的方法整理学生档案,加了一栏“他们的文字里藏着什么”:小周总提“爷爷的菜园”,或许老人是他最亲近的人;小陈喜欢引用“自由”,是不是家里管得太严……
周红丽在读书笔记本第一页写下:“先懂人,再教书。”
此心安处是吾乡
教师的人生,恰能在书中寻求慰藉和陪伴。
纪实文学《长征》让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刘永强动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信念的传承”,读到红军战士在炮火连天、围追堵截中艰难跋涉,刘永强的眼前浮现出视力障碍学生在盲文纸上来回摩挲、肢体残疾学生在校园里脚步蹒跚……
刘永强想起刚当班主任时,一位家长含着泪对他说:“老师,我只希望孩子能在这里学会一门手艺,将来能混上一口饭吃。”如今的他发觉自己同样在“长征”,要在特教事业的“雪山草地”上为残疾学生铺就一条通往希望之路。
四川省仪陇县复兴中学教师汪太武同样在“长征”,他在农村学校当了20年班主任,每天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处,深知孩子们内心深处那种孤独滋味。“在这种巨大的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里,用双手掬起一小团温暖与安宁。”酷暑中汪太武在李娟的《冬牧场》中捕捉了到对抗孤独的力量。
如何把孤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零下40度的严寒里,居麻一家依然坚持每日清扫门前积雪,精心摆放餐具,保持着生活仪式感。在汪太武看来,这份对生活的希望与热爱是生动的“活教材”,他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孩子并开展阅读活动,让他们在生活的风雨中茁壮成长。
同样把目光转向农村,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邓泽源从民办教师前辈身上寻找到力量。在刘醒龙的《天行者》中,界岭小学的艰苦令人绝望,一代民办教师却坚守了几十年,将青春与生命献给了大山。“烂泥巴垒个灶,只能用个十年八年的;教孩子认一个字,能享用世世代代。”在村民眼里,这些不起眼的民办教师是孩子摆脱命运扼喉的希望。“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邓泽源感叹。
又一次捧起《在峡江的转弯处》,又一次一气呵成地读完,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小学教师田敏又一次被陈行甲的纯粹与理想震撼。作者任湖北省巴东县县委书记期间,让干群关系从“酒桌热络”转向“心贴心热乎”,那“一身正气、一身朝气、一身勇气”令田敏自省:我在新时代应该做什么样的教师?
教师的权力很小,小到只能决定给哪个学生多一次提问机会;教师的权力又很大,大到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范本。手中的粉笔不仅在书写知识,更在勾勒学生心中对“正直”二字的最初认知。当教师拒绝人情世故的裹挟,坚持按规则办事,学生便会明白“原则”二字的分量;当教师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因家境差异而厚此薄彼,学生便会懂得“尊重”从来与身份无关。“这种无声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田敏说。
空调吹下的风夹杂着病房弥漫的消毒水,轻轻掀动摊在膝头的书页,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实验中学教师李环环恍惚间回到了父亲与她小时候欢声笑语的葡萄架下。她在父亲的病床前度过暑假,整夜整夜的陪伴中,《毛泽东情感实录》是她最好的伙伴。
父亲突然醒来,手指轻轻点了点书上毛泽东给女儿写信的地方。天冷加衣的叮咛是伟人对孩子的牵挂,像极了小时候父亲每个雨天接她放学,伞总固执地往她这边倾,任凭自己半边肩膀湿透。李环环想回到课堂告诉班上的孩子,伟大从不是悬在云端的光环,它就在身边,在琐碎里深藏牵挂,在绝境中憋着股不认命的劲儿,硬生生把一颗心磨成照亮他人的灯火。
“父亲,您且安睡,书页翻得轻,不吵。”
在碰撞中嬗变
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读书不必非是苦行僧,每日有三五知己共读求索,亦是爱书人的一大乐事。
这些年来,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教师柳旭总在思考:当人工智能浪潮扑面而来,如何让技术真正成为教学的助力?这段时间,柳旭和一群同行在中国教师报组织的暑期共读活动中找到了“理论罗盘”与“实操手册”。
在共读《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中,教研员统筹安排发布共读计划,并将阅读进度拆解为阶段目标;教师分享如何使用AI快速生成PPT,如何一键打造微视频,如何用智能阅卷机阅卷等实用技能……这些都印证了作者胡小勇的观点:“人工智能是教师的助手和伙伴,教师要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高阶思维的助产士。”
“共读打开了我认知的新窗,让我跳出‘自读’的思维茧房,在碰撞中嬗变。”柳旭说,此前她对AI的理解只停留在“减轻机械劳动”的工具层面,群内同行的分享打破了自己的局限:“AI绘画赋能未来汽车设计”的智慧课堂、非遗“壮族三月三”主题智能美育课程,使用DeepSeek智能编程搭建网站……都让柳旭大大开拓了眼界,她开始尝试用学到的AI工具优化日常教学:用DeepSeek分析学生答题数据,将学生的习作通过“豆包”转化为图文绘本……共读结束后,大家还约定保持联系,把群内的互助延续成日常的教研。
从7月7日到27日,山东泰安和润班主任工作室和枣庄和悦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一起“围观”了两场育儿马拉松——北京大学教授赵冬梅的育儿经历和《赢得养育马拉松》,以“老班心语”为载体,几十位教师每周完成5—7篇心得并分享到交流群,在打卡互动中互学互评,让读书感悟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8月7日至11日,全国150余名教师在新网师主办的第五届“清凉之夏”暑期经典共读活动中共同研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新网师课程中心主任郝晓东的引导下,活动专题研讨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共设15个学习小组,通过文本解读、问题引导、互动交流、“星光主讲人”微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立秋这天傍晚,重庆市开州区新华书店的“教师漂流角”仍亮着微光,九龙山初级中学教师赵鑫翻开《课堂沟通的艺术》,书脊上的便签写着:“P38‘等待三秒’法,试过与潜力生交流时用,效果惊人——李芳,实验中学”。赵鑫在书中添了新便签:“今天试了‘复述学生的话’后,那个总顶嘴的男生居然说‘老师你懂我’。原来好书不是用来记的,是用来一点点拆成自己的招的。”这个被教师称为“漂流站”的角落,藏着开州区教育局暑期阅读工程的秘密。
87%的教师希望读“能解决当下问题的书”,72%的教师认为“独自阅读容易半途而废”……基于2024年调研的结果,该区教育局启动“阅读漂流计划”:在12个社区服务中心、3家书店设漂流站投放500本教师自选书籍。每本书附便签本,读者可写下实践心得,传给下一位读者。
在“共读共践”中,每本书都有“成长档案”,扫码可见流转轨迹;在每周三开设的“阅读诊疗室”里,多位教师围绕一本书和一个问题展开研讨,“诊疗记录”被整理成56条“实践小贴士”发在教师群里,成了最火的共享资料。
暑期过半,漂流书平均流转4.2次,教师读后感完成率较去年提升63%。
一份自律的习惯,一份对知识的热爱,一份被陪伴的温暖,这是那些在暑假与孩子一起读书的教师想送给他们的。
清晨6点半,山东省定陶区第二实验小学北侧公园里孩子书声琅琅,一旁陪伴的家长在小马扎上守候。每个暑假的清晨,教师王红秋都会带领学生在这里坚持晨读,读课文、背古诗、品名著,中间还加入简单的晨间锻炼。
从定陶区西城小学老师杨哲利在暑假清晨带孩子读书的经验中获得灵感,王红秋发起倡议成立“益起晨读·师伴童行”定陶教师联盟,更多教师与孩子加入了他的队伍。16天的晨光里,王红秋看见了孩子的变化:从最初需要催促,到如今主动翻开书本;从怯生生地跟读,到敢于大声朗读,“孩子们在户外亲近自然、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同时让教师的引领与家长的守护形成合力,为孩子铺就一条‘好习惯养成’的阳光路。”
怀着双向奔赴的热爱,四川省成都双流九江小学教师邓叶廷在暑假与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到一起。孩子表现欲强烈,《小王子》的“哲思”、《失落的一角》的“缺憾”、《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机智……捧着自己最爱的书,孩子大声朗读最触动心灵的句子,眼中闪烁着渴望分享和被听见的光。
家长拿出《向前一步》,分享着各自的“来时路”:一位家长讲述了如何在重要的节点克服胆怯,“往桌前坐”争取发言机会的勇气之旅;一位家长回顾了自己白手起家、创办工厂的艰辛与快乐……书籍把家校紧密结合在一起,邓叶廷发觉,自己不再是讲台上的教师,学生不仅仅在教室学习,家长不再简单“管娃”,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者。
……
新学期的铃声还没响,那些在书页间种下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