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建校于1963年,是一所历史底蕴深厚的学校。多年来,从“双基”目标到“核心素养”导向,学校始终走在课程改革前沿,构建了“3S成长课程”,旨在以“生命”为原点,以“文化有根(Source)、精神有魂(Soul)、实践有能(Skill)”为内核,培养有根基、有担当、有能力的中国少年。 建构“一系两型三群”框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构建的“3S成长课程”以“育中国少年,成生命气象”为育人目标,以“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为课程理念,以“文化有根、精神有魂、实践有能”为课程目标,以“一系两型三群”为框架,统整学生核心素养与生命成长需求。 “一系”指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贯穿课程始终;“两型”指基础型课程保障知识根基,拓展型课程满足个性化发展,形成“学科+实践”的立体化体系;“三群”指“启智润心”课程群,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以及地方课程生命与安全(含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学科文化大讲堂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创造力;“启德修身”课程群,包括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含班队活动)、薪火传承类课程,传承高尚品德与红色基因;“启行立命”课程群,包括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劳动、艺术(音乐和美术),并以职业启蒙教育为支点,开设小小非遗传承人、小小医药师等课程,引导学生探索生涯方向。专题教育以渗透为主,融入相关课程。 实施“三张课表”打破边界,激发学生成长活力。 课表是课程实施最直观的“蓝图”。学校在推进“3S成长课程”过程中,打破“周课表”固化思维,编制了周课表、月课表、学期课表。学校遵循1—2年级每周26课时、3—6年级每周30课时的规定,依托三类课表的动态结合实现“学用贯通”。 一是通过适用于学科类的周课表,落实基础型课程,对学生启智、启德、启行。学校优化排课模式,推行“思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四四三”实践样式,即以备课四步“解—聚—联—应”为前提,通过解析教材、聚焦目标、串联思辨问题链、预设课堂反馈,为课堂实施明确方向和内容;上课以四环“编—辩—辨—变”为核心,依托备课成果,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组织对话深入探究、引导辨析明晰思路、推动实践达成转化,并检验优化备课内容;评价以三阶“见—诊—促”为保障,通过可视化工具看见思维过程、运用诊断策略发现问题、实施有效干预促进提升,最终形成“准备—实施—优化”的完整闭环,共同指向“培养会思考的人”。 二是通过适用于活动类的月课表,落实薪火传承课程。学校通过月课表与周课表形成互补,以“主题”统领,以半天或整周为单位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需求自主选课,实现薪火相传目标。 三是通过适用于选择性课程的学期课表,落实学科文化大讲堂、职业启蒙课程。学校已开展16年的学科文化大讲堂是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其以学期为节点编排课表,通过教师走班或学生走学,安排单周上课,每个班级一学期8节。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实行“选课+跑课”制度,采用混龄跑学形式,开展模拟性、真实性职业微体验、职业梦想发布会等活动,实现课程形态多样化。 数智赋能课程落地,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当下,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趋势。为此,学校结合“3S成长课程”,构建了数智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一是以数智支撑基座。学校通过“一空间”筑基,“两中心”驱动,“多应用”延伸,“全学科”融合,全面支撑思辨课堂实施,培养会思考的人。“一空间”即打造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保障思辨课堂素材供给。“两中心”即建立数据中心,联动各类智能应用,实时采集学习数据,生成学情画像,支撑思辨课堂精准教学;建立设计中心,整合AI分析及工具,赋能思辨导向的智能备课、课堂互动与精准评价,提升教学效能。“多应用”即深入教学场景采集数据、促进互动,服务思辨教学活动开展。“全学科”即依托基座技术,将数智与学科认知融合,推动思辨课堂覆盖全学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是以数智驱动教研。学校以培育具备“四维一体”(即理念认知、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的思辨型教师为目标,突破传统教师培养固有范式。构建了从“学习共同体—备课组—教研组”三个层级的学习社群,搭建了“微研究—集体备课—课例研修”三级成长平台,形成了学校思辨型教师的培育机制。 三是以数智赋能思维。学校构建了以智慧纸笔、AIClass课堂分析、AI辅助工具三大应用平台为核心的数智融合系统,应用于不同课堂教学场景,实现教学数据的全流程采集、智能分析与应用,重塑教、学、评样态,让“教”与“学”的思维图景清晰呈现,实现学习过程可视化生长。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通过实施“3S成长课程”让教育回归“整全育人”的本质,为学生铺就了一条从“知识积累”到“生命自觉”的人文关怀成长之路,有效培养了有根、有魂、有能的豪迈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