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且职业素质良好的护理人员。但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断层”的问题,如教学内容难以紧跟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教学环境与真实的护理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高校与医院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护理专业毕业生进入职场后面临角色适应、实践操作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实现教育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护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护理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开发优质资源,深度开展产教研合作,探索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融合的育人模式,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 构建紧贴临床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作为高校护理教育的核心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高校护理课程存在内容陈旧、结构僵化、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为了促进护理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高校要革新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更新并拓展课程内容,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高校要建立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定期系统梳理临床实践中涌现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挑战及患者需求的深刻变化,基于调查结果及时优化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师和课程内容能够及时吸纳最新的学术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 高校还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大幅度提升高度仿真实验室教学的课程教学比重,配备合适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护理技术培训平台,建设模拟病房、模拟ICU(重症监护室)等实训中心,设计基于实际场景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任务。高校要冲破“先理论教学后实习”的樊篱,采取“早期、渐进、持续”的临床浸润教育模式,从低年级开始计划性安排学生进入临床环境,初始教学实践以观察、体验和基础性技能辅助为主(如生命体征测量、基础生活护理辅助),步入高年级后让学生逐步承担更多护理任务并在资深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反思性实践。通过营造沉浸式实践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中深化对护理专业理论的认知,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升问题处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锻造卓越“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想实现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必须拥有既能“传道授业解惑”于课堂、又能“师范领航”于临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实施“临床—教学双向赋能”计划。一方面,高校应构建定期、强制性的教师临床实践机制,明确规定教师每学年或每若干年至少参与一定时间、有实际岗位任务的临床实践。临床实践内容需要与授课内容相匹配,并设置明确的临床实践任务,如学会操作一种新仪器并掌握其教学应用的关键之处、掌握最新的护理路径等。教师在实践期间需要承担实际护理工作并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撰写实践报告及教学转化计划。另一方面,构建临床护理专家驻校教学制度。医院遴选教学理论基础厚实、技能水平精湛、表达能力一流的临床护理骨干进行规范化教学培训后,承担院校部分理论授课(尤其是专科护理及护理进展类课程)和临床见习、实习教学的核心带教任务。 二是搭建“教研协同”发展平台。高校应深化医校合作,共享人才队伍,鼓励并支持院校教师与临床专家共同组建教研团队,针对临床实际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开发教学案例、编写校本教材或实训教材等,实现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互利共赢,提升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校领导带队访问国外相关医学院和知名医疗中心,开展校(院)际交流,举办医学论坛,聚焦临床热点、教学难点、对接痛点,促进经验分享与智慧碰撞,这样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临床感知能力和教学针对性,又可使临床专家更好地了解教育学知识,共同促进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迭代与传承。 搭建资源共享与人才共育的坚实平台。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教学医院的一项重要职能。高校与医院需要超越传统松散的实习合作关系,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强化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的保障。 一是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护理人才培养合作理事会”或“护理教育联盟”,设立教学管理、质量监控、资源配置等工作小组,签订有效的合作协议,明晰双方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订、教师互聘互派、资源共建共享、质量考评反馈改进的权利与义务,探索“院校共建共管”的临床教学基地模式,医院深度参与临床教学大纲的制定、临床带教教师的遴选培训及考评,高校提供教学理论指导、师资培训资源等,实现教学管理一体化。 二是推进“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校应建立护理教育资源库及资源共享平台,整合院校精品课程视频、精品课件、在线题库以及医院的临床典型病例库、临床规范化操作视频等教研资源,拓宽教师、学生和一线护理工作者的学习路径。同时,根据医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医院与高校可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由医院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及临床授课等任务,加强医院、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联动,让医院全程参与教学,让教学更贴近临床,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融入医院的实际工作,并形成强烈的职业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