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我的教学主张·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雅礼实验毓秀学校数学教师屈辉“臻理数学”
“臻理数学”的27年学科育人探索
屈 辉

    “臻”,至也;“理”,原理、真理、情理;“臻理”意指求理、达理、得理、通理。“臻理数学”是指数学教学应把握数学学科和教育的本质,使学生理解知识本源,清楚知识联系,明白知识意义,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数学探索精神及深厚的数学学科素养。

    对于“臻理数学”的内涵诠释,字数虽然不多,却凝聚着我27年对数学教学的深耕与思考,也是“数学之理”“教学之理”“教育之理”融合的实践路径——以“理”为基筑牢学科之魂,让核心素养与课程育人理念深植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向价值观,锻造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7年来,“臻理数学”如旗帜般引领我执着深耕,助力我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成功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并担任教育部、省、市三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如今,我正与全国600多位数学教师一起行走在“臻理数学”的实践之路上。

    萌芽探索期:锚定学科育人,埋下“臻理”种子

    1998年,中师毕业的我本怀揣着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想走上了讲台,却因学校的一位数学教师突然住院,阴差阳错地走上了数学教学之路。在我沮丧和迷茫的时候,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用一番话点醒了我,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最初的觉醒:“数以算为基础,学以德为根基。数学教学不仅要带孩子学知识,更要教他们做人。”那一刻,“学科育人”的种子悄然在我心中扎根。

    初入课堂,我常听到同行感慨:“小学数学教材的德育内容不凸显,咱们数学教师只管抓技能、提分数就行。”但我始终坚信:数学教师不能在德育上袖手旁观。带着“数学的德育价值在哪”的追问,我开始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把数学史融入课堂,让学生追溯定理、规律的“来源之理”,感受背后的历史意蕴与科学精神;让课堂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成为德育的阵地、文化溯源的载体。这段探索,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理念,却让“以理育人”的思路逐渐清晰,为“臻理数学”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当时的我,为了站稳讲台,反复研读教材、持续打磨教学设计。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我越来越坚定:数学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教会解题”,更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为何而来、如何关联、有何价值”,这便是“臻理”最初的萌芽。

    理念凝练期:直面教学痛点,明晰“臻理”内涵

    一次区域数学教师培训讲座上,主讲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让我震撼:“为什么加法、乘法、减法从最低位算起,除法却要从最高位算起?”台下300位教师竟无一人能说清缘由。这让我联想到袁隆平院士的回忆——求学时追问公式定理的由来,得到的却是“无须深究,铭记即可”的答复,于是他感叹:“数学是不讲道理的。”

    这段经历,让我开始深度反思当下数学教学的现状,尽管我的小学数学教学已取得了显著进步,比如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描述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但若想真正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仍有三大痛点亟待解决。一是教师“理不清”,对知识深层逻辑理解不足,虽有改革教法的意愿,却不知如何让学生“领悟”;二是课堂“不讲理”,评价重心仍在“教知识、刷题目”,未转向“育思维、促成长”,考查内容偏重零散知识点与孤立解题技巧;三是知识“散装化”,教师局限于单一知识点的讲解,鲜有引导学生串联知识、明晰逻辑,导致学生“解题有余而理解不足”,面对新题便束手无策。

    正是这些痛点,推动我将多年的实践经验系统梳理,正式提出“臻理数学”教学主张:从数学知识的本源与发展进程出发,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升华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实现“数学之理”(知识逻辑)、“教学之理”(教学规律)、“教育之理”(育人本质)的深度融合。我始终认为,只有让学生洞悉知识本质、构建知识网络,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便是“臻理数学”的核心要义。

    为了让“臻理数学”的内涵更清晰,我还结合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从历史看数学本质”的观点,进一步明确“臻理”不是简单的“讲道理”,而是让学生经历“理解本源—把握联系—领悟价值”的过程,最终形成结构化认知与终身学习能力。

    实践深化期:构建教学体系,彰显“臻理”魅力

    随着“臻理数学”理念的明晰,我开始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课堂实践,致力于打破传统教学“把会做题当能力”的局限,推动学生主动建构认知、整合知识网络。在不断探索中,“臻理数学”的课堂样态、实施框架与评价体系逐步成型,也让我的教学艺术日渐成熟。

    在课堂样态上,我聚焦“三维臻理”:一是“臻本源之理”,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实物分割、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分数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二是“臻联系之理”,引导学生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线、织线成网,如执教《折线统计图》时,不仅教制作方法,更让学生对比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关联,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三是“臻价值之理”,推动学生跨越“经验性理解—解释性理解—结构性理解—迁移性理解—创造性理解—文化性理解”的理解层级,掌握“冰山之下”的隐性知识,如在几何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明白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

    这些实践也让我收获了认可,《折线统计图》《分数的初步认识》均获全国公开课一等奖。2019年,我历经4个月闭门备课,在湖南省第一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赛中斩获“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并夺得教学反思单项第一名,这正是“臻理数学”魅力的印证。

    与此同时,我带领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屈辉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小学“臻理数学”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为主线,系统搭建实践体系,构建了“情境质疑求理—追根溯源达理—辨析归纳得理—应用迁移通理”的四环节课堂范式,设计了“重本质的奠基课、重联系的关联课、重应用的综合实践课”的“三课”教学框架,还研发了以“数学理解水平”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涵盖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数学观念、情感态度等维度,并用“一体三学”课堂观察量表实现循证教研。

    工作室还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分享“臻理数学”相关课例、论文等资源,推动“课题共研、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如今,“臻理数学”已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宁夏贺兰县等12个区域推广,覆盖近50所基地校、20万师生,不少教师反馈:“‘臻理数学’让我对教学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思考,实现了理念的本质转变。”

    27年与数学教学相伴,“臻理数学”从一颗萌芽长成了可落地、可推广的教学主张,也见证了我从“站稳讲台”到“引领辐射”的成长。未来,我将继续在数学学科育人的道路上深耕不辍,助力更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明事理、长智慧、育品格”,让“臻理数学”的理念惠及更多师生。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雅礼实验毓秀学校副校长;本文系第二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理解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Y2024241)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