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还有几天开学?”暑假快结束了,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四季学校三年级学生钟诗彤已经开始盼着返校,因为学校里有她朝思暮想的小狗哈哈。
除了小狗哈哈,还有小羊咩咩、松鼠跳跳。在四季学校,喂猪、遛羊、赶鸭、插秧、做染工是日常功课,课堂由学生自己主讲,班级变成自治“小部落”……春夏秋冬四园对应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学生用心领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真谛。
“很多人说我们‘不像学校’,但学校像孩子喜欢待的地方,才是我心中学校该有的样子。”校长张浩笑着告诉记者。
四季流转中,教育在这里呈现出另一种可能。
春生:在田园里播下希望的种子
种植园?农场?动物园?
“第一次看到一所学校里有这么多果树、这么多动物。”回想起刚来到学校的场景,四季学校教师黄秋红觉得自己这个农村娃都开了眼。
海洋王国、森林部落、天空之城等三大主题贯穿校园,按照季节流转的顺序将学校教学楼之间的区域打造成春夏秋冬四季田园,每个园里都有果园、菜园和动物园……在很多人眼中,四季学校几乎完美复刻了理想中教育田园的模样。
“我们希望孩子在这里感受节气变化,与同伴、动植物和老师家长都建立起温馨友善的关系,让学校成为一处学生身、心、灵健康和谐发展的‘世外桃源’。”张浩说起建校的初心,而这也是学校命名为“四季”的原因。
在张浩看来,“田园”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也是一种教育隐喻,“教育不应是流水线,而应是一片土壤,让孩子像种子一样按照自己的节律生长”。
谁也没想到,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校长是动真格儿的。
5年的时间,几十种可爱的小动物养起来,400多棵果树种起来,在张浩的努力争取下,学校后面200亩的田园成了校家社教育农场。水稻田、蔬菜地、养鱼塘、甘蔗林、鸡鸭棚、中药圃、草木染园应有尽有。
农场里的水稻田可不是摆设,学校要求所有年级必须在这里有一块责任田,每个学生都要体验插秧的过程。
当这个任务公布时,几乎赢得了所有学生的欢呼,但许多教师却是 “心中打鼓”。
“我下水田时一定紧跟有经验的老师,一旦自己跌进水田,那就太丢脸了。”教师吴嘉惠说。
“没下过水田确实是一种挑战,但是任何挑战面前都有那么多跃跃欲试的孩子,我们也不得不开心地往前冲,可以说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着,这种感觉非常幸福。”教师李姗姗由衷地说。
很多教师不知道的是,为了保证插秧时学生的安全,张浩专门带领全校十多位男教师跟随有经验的老农人在水田里彻夜摸排了几遍,就是担心有锋利的石头以及其他安全问题。
因为四季农场的名声在外,2024年4月,学校承办了珠海市金湾区首届劳动技能大赛和插秧大赛,来自全区26所小学及港澳地区的300余名学生踏入水田,合作展开测量、拉线、分秧、植苗……那一刻,孩子和老师就是一个个农夫,为了理想播种。
“教师就是‘园丁’,来到四季学校,我第一次感觉到教育与脚下这片沃土是紧密联系的,教师要让教育落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教师李璐说。
夏长:泥土里长出的课程群
“如何让香蕉慢点烂”“能不能用植物做染料”?传统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而四季学校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张浩看来,问题里有好奇,有思考,也有未来。
开学前,学校向全校学生征集问题,收到了6300多个充满童趣的提问。而这些问题现在全部张贴在学校的问题墙上,也成为项目式学习的起点。
在对6300多个问题进行聚焦、提炼后,学校成立了200个项目组,立项50个研究项目,覆盖四季教育农场里的动物、植物、蔬菜以及非遗、科技五大领域。
而这正是学校三阶四季幸福课程中的一阶——研究创造课程,以生活中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师生共同参与。
记者粗粗统计了一下,学校目前开展的项目就有“蒿子粑粑”“蚕的养殖方法”“自制端午龙舟”“舌尖上的糍粑”“冬季养生汤”等数百个项目,并且每个项目都必须有“成果意识”。
教师李波是《蒿子粑粑》项目学习的导师,她感言:“今天,我们项目的研究课题结题了,从孩子提出问题到今天吃到我们亲手种植、制作的蒿子粑粑,我觉得心里比嘴里更甜。孩子们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知欲、行动力、创造力都让我深受感染,我想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教师胡向茹参与了《糯米的旅行》项目学习,她坦言自己起初对糯稻种植一知半解:“课堂上我带着学生追溯糯稻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把生物、地理、劳动知识进行串联,自己也突破了知识盲区,实现了跨领域教学成长。”
有成功的项目也有夭折的项目,教师吴春梅告诉记者,她和学生开展的“荷兰猪饲养”项目并未成功。面对荷兰猪的意外死亡,孩子们经历了真实的悲伤与困惑。
“我们共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并举办了一场认真的‘告别与反思会’。这次‘失败’的教学,让我和孩子共同领悟了生命的脆弱与责任的分量,这比任何教科书上获得的感悟都深刻。”吴春梅说。
“我最向往的是中医课程,学生在四季农场的中医药圃里种药采药,根据节气配备养生汤……太神奇了。”教师费萍告诉记者。
从“不懂”到“能跟着实操”,教师冯琳琳和孩子一起试错,看到校园里的春菜蓬勃生长:“其实对我们来说,挑战不在‘全懂专业知识’,而在放下‘老师要全知’的包袱,这种共同探索的过程反而让项目学习更真实。”
毫无疑问,这样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师生的情感更加浓厚,师生合作拍摄的《糯米的旅行》《蒿子粑粑》《鱼味无穷》《百变魔芋》《粽香端午》等项目研究纪录片,记录了学生从零到一百参与动植物的成长过程,观看点赞量达到了50多万。
而在这些纪录片下面,记者看到许多家长的点赞——“真想重新回到四季学校再当一次学生”。在张浩看来,这是对学校育人成果的最好反馈。
课程的指向是能力培养,在教师李霞看来,这样的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让语文、数学、艺术等11门课程围绕同一主题开展融合教学,是真正的“做中学”,最终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管学科如何变化,未来如何变化,这种能力是永远需要的。”张浩说。
秋收:收获学习的成就感
“虽然A计划落选了,但我还有B计划,我会努力做到最好。”学生秦铠威在竞选日记中写道。最终他成功当选“仙人掌村农场蔬菜管理员”,“虽然职位不高,但责任可大了”。
在四季学校,学校和班级就是一个个模拟的“小社区”。每一位学生都是模拟社区的公民。社区没有班级,有的是小海螺村、小蜜蜂村、小兔子村;社区没有班长、副班长,有的是教育、安全、环保等社区工作岗位。
为什么不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张浩坦言,自己刚当班主任的时候,老教师大都会告诫他要树立威信,这样才管得好班级。但后来他发现,这样的班缺乏个性和活力,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个性被扭曲。
张浩最终决定,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每学期开学前,四季学校的学生都会从班级提供的50多个岗位中选择自己心仪的岗位,上台竞选演讲;然后通过竞选获得工作岗位,讨论制定 “社区法律”。
仙人掌村的许曦月回忆起自己的竞选演讲:“开头还说得不错,可越说越紧张,越紧张就越说不好,整个人愣在台上,有的同学还以为我讲完了,就鼓起掌来,我只好鞠了一躬草草下了台。”
让太阳花村的黄中琴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社区大会制定社区法律”,大家绞尽脑汁想出了很多条例,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这正是张浩的良苦用心——搭建与真实社区一样的场景,让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起温馨自主的氛围。
这样的氛围不仅流动在教室桌椅之外,也在课堂之上酝酿产生。与社区式班级自主管理相对应的是学校的“小老师”课堂。
推行自学互教的“小老师”课堂,最初是从张浩的语文课堂开始的。那时的张浩刚组建了“幸福教育改革团队”,提出要在其他学科课堂上实行自学互教的时候,数学、英语教师都坚决地说:“老师不讲,学生肯定弄不明白,这样做就是浪费时间。”
张浩没有拿出校长的架子,他跟教师们打赌,说一定会证明给他们看——学生可以做到。
一次自习课,张浩把自己悄悄设计的数学自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做完之后他拿给数学教师金树杰,金树杰半信半疑:“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更让金树杰惊讶的是,学生不仅独立完成了自学案,还把语文课上当小老师的经验直接复制到数学课上,有条不紊地组织讨论、提问、辩论、总结。
“校长,我教了快20年书,从没想过孩子能这样上课。”金树杰说。
目前,四季学校所有学科都开展了自主互教的“小老师”课堂:学生课前用自学案独立自学,培养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课堂上用合作罗盘探究合作,解决疑难杂症;课中学生走上讲台拿起话筒做小老师,以教促学。
在教师汪洁看来,这样的课堂真正能让“把课堂还给学生”落地,“尤其一些较为内向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互学互教中也能产生学习的自信,是非常可贵的”。
“让学生做小老师,这样的课堂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贺密表示。
冬藏:把幸福传递给更多的人
2023年的冬天,一个突发事件惊动了整个四季学校。
几个学生在校门口的垃圾桶边发现了一只流浪小狗。当时的小狗筋骨寸断、奄奄一息,医生建议安乐死。但孩子们不愿放弃,把小狗带回了学校,喂药喂饭、彻夜陪伴……三个月后,三条腿的小狗竟奇迹般地奔跑起来,被孩子们起名“哈哈”,成为校园里最有生命力的风景。
哈哈的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我的幸福重生》,点击量颇高。有观众留言说:看完太感动了,看到一群善良的孩子,有担当的学校!现在的哈哈成了学校的吉祥物,有了自己的专属场地,一到课间就被学生包围。到了假期,只有完成特别任务、有足够“幸福币”的学生,才能有“特权”把哈哈带回到自己家中。
在张浩看来,这件事可能不会出现在任何一门课程里,但它教会了孩子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而这样的故事在四季学校每天都在发生。
春草绿、夏风熏、秋霜白、冬阳暖,四季的风雨雪月、花草树木、虫鸟鱼兽,都是孩子读书的好伙伴……学校还专门按照小学语文课文《乡下人家》的描述,打造了一个真实的“农家小院”,家长和孩子可以用完成四季招募榜任务兑换的幸福农场币购买农家小院的使用权,现场制作自己的劳动成果。茶余饭后,家长和孩子席地而坐,教孩子玩抓石子、打弹珠等传统游戏,尽享天伦之乐。
这种温暖和幸福不仅在教师和家长中传递,学校每年冬天都会举行幸福传递节,师生和家长把社团劳作的作品拿出来义卖,用于结对帮扶四川、贵州、西藏等地的偏远学校,让牧区的孩子穿上了新的羽绒服,山里的孩子用上了崭新的文具……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5月15日张浩和奥运冠军陈一冰跨越了红军长征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把第三届幸福节的爱心捐赠物资送到了四川省雅安市硗碛藏族乡学校藏族学生的手中。早在13年前,张浩所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就曾捐款20万元帮助他们建设运动场。13年后大家再次相聚,藏族孩子和奥运冠军手牵手肩并肩,幸福悄然传递。
这样的改变和传递没有停止,在张浩的设计中,现在自己的幸福教育改革仅仅完成了60%,未来四季学校还将继续推进“幸福追光计划”,打造更开放的校园、更融合的课程、更自主的课堂、更幸福的社区,让每一个孩子成长为传递幸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