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顾静:好老师就是一门学科
本报记者 冯永亮 | 冯 旭

    率先推行男女生分班教学,针对性别差异重构课程体系;打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创设“俱乐部+兴趣小组”的教学形式……凭借“时尚体育”课程等创新,顾静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就在“功成名就”之时,42岁的她从一线教师转身成为教研员,开始迎接新的挑战……

    ————————————————

    对于顾静来说,42岁是她职业生涯的一道分水岭。

    在这之前,顾静是一名活跃在课改一线的体育教师,通过一系列“时尚体育”课程破解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困境,让学生想体育课、盼体育课、爱体育课。她也因此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一线名师。

    42岁以后,她转身成为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名体育教研员。从铺满鲜花与荣誉的前台到成就他人的幕后,从服务学生到服务教师的转变,面向新时代教研使命,顾静如何迎接新的挑战?

    让体育课从“冷门”变“热门”

    与全国许多优秀教研员相似,顾静的教研之路,始于扎实的一线教学沉淀。

    1991年,21岁的大学毕业生顾静成为武汉三中的一名体育教师。这所百年老校的体育学科底蕴深厚,田径、体操、篮球等传统项目特色鲜明,11位体育组同事中,既有全国优秀教练员,也有深耕教学近40年的前辈。他们的专业与热忱,为初入教坛的顾静注入了成长养分,但一个现实问题很快让她陷入沉思:“为什么学生喜欢体育老师却不喜欢体育课?”

    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男女生合班教学,内容多以田径、器械训练为主。女生对双杠等项目心存畏惧,觉得难以承受,男生却觉得运动量不足,学生课堂参与度始终不高。2003年,武汉市启动体育课程改革试点,顾静主动扛起武汉三中体育课改组长的重任,掀起一场让体育课“活”起来的变革。

    顾静率先推行男女生分班教学,针对性别差异重构课程体系:为女生打造“我是快乐阳光的女孩”主题课堂,引入徒手健美操、踏板操、哑铃操、瑜伽等时尚体育项目,并主编《高中女子形体训练与健美操》校本读物,让高三女生在舒缓的瑜伽动作中缓解备考压力,在活力满满的健美操训练中塑造体态、提振自信;为男生设计球类对抗、田径挑战等高强度项目,融入战术分析、团队协作等环节,让课堂既有“汗水味”,又有“思考味”。

    接着,顾静打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创设“俱乐部+兴趣小组”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篮球、足球、体操等俱乐部,期末以“自编体操展示”“班级球类联赛”等形式完成考核。每年武汉三中运动会上,各班学生自编自演的健美操、器械操成为压轴节目;课间时分,学生用矿泉水瓶代替哑铃锻炼身体的场景,成了校园里的独特风景。

    这场改革不仅让学生的参与行为与态度产生了量变与质变的双重效应,从“怕上体育课”变成“盼上体育课”,还让学生走出课堂,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基。

    学生爱上体育了,顾静的名师之路也水到渠成。她相继成为武汉三中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武汉市首届“十大魅力教师”第一名、首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展示观摩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并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好老师从来不是“教完就走”,顾静还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体育育人”的种子。

    “师傅当年给我的那束光,早已照进我的课堂。”武汉市汉阳区芳草小学体育教师何文,正是深受顾静教育理念影响的学生之一。从武汉三中毕业多年后,何文又成为顾静名师工作室的一员,与其他63名工作室成员一起沿着顾静探索出的体育教学革新之路前行,把“让学生爱上体育课”的初心传递到更多学校。

    把办公室搬到全市所有学校的运动场

    “办公室只是你‘面壁思过’的场所,你的办公地点应该是全市所有学校的运动场。”2012年,42岁的顾静调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体育教研员(2015年因工作需要转任小学体育教研员)。上班第一天,资深教研员严胜华的这句话,为顾静的教研员生涯定下了基调。

    从此,“走出办公室,扎根一线”成为顾静的工作信条,她给自己立下了“三必到”原则:新政策出台必到学校调研,课程实施必到课堂观察,问题反馈必到一线倾听。

    不仅有原则,更有细则。在顾静的工作手册里,“四看”是检验学校体育工作的硬标准:一看体育课是否开齐开足,杜绝“被挤占”“被挪用”;二看体育教师是否配齐配足,保障教学师资;三看体育教学实效,现场观摩后与教师逐个环节研讨,小到一个动作的示范,大到一堂课的逻辑框架,都一一打磨;四看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跟踪数据变化,推动问题整改。在她与团队的持续推动下,武汉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34%稳步提升至50.6%,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健康答卷”。

    每学期,顾静到校听课、推门教研、联合视导不少于120节。从中心城区的重点校到边远郊区的乡村校,武汉市各区学校的运动场上,总能看到顾静穿着运动服、拿着笔记本的身影。作为教研员,顾静从来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导,而是沉到课堂里陪伴。

    2017年,顾静指导武汉十二中一位教师备战全国体育优质课比赛,当时顾静的父亲正身患癌症,她晚上守在医院照料父亲,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磨课现场,在操场示范跑位,逐字打磨授课语言,没人发现顾静的一丝疲惫与懈怠。

    2023年,顾静指导武汉市江岸区教师参加“湖北好课堂”比赛时,从“技能复习—技战术新授—比赛运用”的逻辑框架到学生站位、动作细节,她都逐一耐心讲解,末了还加一句“你自己想一想,这样是不是更好”。

    青年教师曾辉参加武汉市优质课比赛时,一个准备活动的小细节被顾静反复提醒,直到她亲自示范才让曾辉恍然大悟。“顾老师专业素养极强,所有知识点在她脑子里都排得整整齐齐,不管问到哪方面,她都能很快给出清晰的思路和方向。”曾辉感激地说。

    顾静如此看重体育教师参加各项比赛,并默默为教师争取成长机会,只因她想让体育教师“被校长看见,被学校看中”,让更多体育教师在专业道路上找到归属感。

    这一切,都被武汉市的体育教师看在眼里,记在心底。“教育者的坚守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把每一堂课当成责任,把每一个成长的机会当成使命。这份从师傅身上学到的初心,早已成了我工作中最珍贵的底气。”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顾静名师工作室成员、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副站长余斌动情地说。

    如今,顾静的微信通讯录里有几百位一线体育教师。在顾静看来,加好友不是为了“联络”,而是为了“连接”。夜深人静时,她会及时回复教师的备课疑问;发现教师状态不好时,她会坚持陪着散步谈心,周末爬山……这让顾静成为武汉体育教师心中最信赖的“领路人”。

    打造体育教师成长的“孵化器”

    “我已经把框架定下来了,可你们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是结构混乱、重点模糊、学生完成质量差……”江岸区小学体育教研员舒锋对顾静的严厉批评仍记忆犹新。当时,江岸区一位教师备战“湖北好课堂”比赛,舒锋带领团队打磨课程,却因细节疏漏未达预期,顾静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顾静这份对专业的严苛,也成为许多武汉体育教师成长路上的“清醒剂”。

    “独行者快,众行者远。”顾静深知,推动区域体育发展,不能仅靠个人力量,必须打造一支有能力、有热情的教师队伍。2016年,湖北省顾静名师工作室经湖北省教育厅遴选正式授牌;2018年,顾静入选教育部首期名师领航工程,并成立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顾静名师工作室。目前,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顾静名师工作室已从首期8名成员发展到五期63名成员的规模,工作室逐渐成为体育教师成长的“孵化器”与“加油站”。

    在顾静的办公桌上,一本已经翻烂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始终是她的“指导宝典”:密密麻麻标注着核心素养要求,写满了课堂实施思路以及与教师研讨时的灵感。为吃透新课标,顾静主动奔赴北京、上海、南京等教育前沿城市“集电蓄能”,再利用节假日分次、分批组织全市教师培训,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方案。“我得先把专业学扎实,才能带领教师少走弯路。”顾静说。

    正因如此,顾静成为工作室成员眼中的“三好师傅”。“师傅是专业攀登路上的‘好方向’、探索创新的‘好引导’、同行成长的‘好伙伴’。”江岸区光华路小学教师熊星如此解释。

    工作室还推行“定制化培养”,根据每位成员的特长与短板规划成长路径。武汉光谷六小教师周侃初上研讨课时,顾静手把手教他把控课堂节奏,从环节过渡语到与学生的互动逐一打磨,甚至示范如何用肢体动作与学生拉近距离,最终助力周侃的教学案例斩获国际交流奖;武汉市经开区军山小学教师方蓉在顾静的指导下,突破地域发展局限,打破认知边界,在专业领域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跨越;武汉市武昌区三角路小学教师刘雨蒙依托工作室搭建的成长平台,实现从技能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认知跃升;武汉市硚口区十一初级中学发展校区教师彭黎依托工作室团队的协作指导,聚焦课堂打磨,精研教学规律,实现专业素养的进阶……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累计开展教研活动70次,展示公开课超100节,培养1名湖北省特级教师、11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1名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18人成长为校级干部,6人牵头成立区级名师工作室。

    顾静还带领团队主持“湖北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新课标背景下体育结构化大单元教学实践的研究”两大课题,吸引全国约2.3万名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参与;主编或参编《居家运动课堂100例》《荆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概览》等20余部教材,其中《居家运动课堂100例》入选教育部2023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让优质资源跨越地域,辐射全国。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顾静说,工作室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个体明星”,而是打造“团队矩阵”,让每一名成员都成为推动体育发展的“火种”。

    用数字化赋能体育未来

    如何让优质体育教学资源打破时空界限?怎样破解“偏远学校师资薄弱”的困境?深耕体育教学34年,顾静始终在思考这两个问题。随着教育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她意识到要改变一方教育生态,不仅需要传统教研的深耕,更需要科技赋能的创新。

    2024年,顾静带领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启动“体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实践”项目,探索“AI+体育教学”的新路径。项目按照“文本优化—数字呈现—框架设计—资源上线—测评迭代”的五段式路径推进,先以篮球、体操、田径、武术四大项目为试点,将传统文本教案转化为数字化资源:“AI武术动作矫正系统”能实时识别学生动作偏差,给出“手臂抬高5度”的精准建议;“虚拟龙舟竞速游戏”让学生通过肢体控制角色,在趣味互动中提升协作能力。

    尽管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顾静仍有自己的坚持。“科技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我们要让数字化工具真正服务于教学实效,不能被设备所累。”顾静强调。

    为了让资源惠及更多人,顾静推动搭建“智体心学伴”数字平台,整合AI教学助手、教师成长社区、家校协同模块:教师可下载标准化资源开展线上教研,学生能自主练习生成体质健康报告,家长能查看孩子运动数据、参与亲子运动打卡。此外,顾静还主持开展武汉市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样板校建设,以“体育+文化+艺术+科技”四维融合为特色创新学校体育教学,跑操队形呈现竹林阵列,垫上操模拟竹节生长,AI设备实时监测学生运动强度,让大课间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武汉市教科院还分层推进体育数字化教学:面向基础薄弱校推广汉阳区“运动手环数据采集”等轻量化工具,帮助教师快速优化教学设计;为条件成熟校试点硚口区“体质健康数字画像”,联动家庭、社区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健康管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组建市级体育教师“数字共同体”,开展跨区在线教研、名师直播课等活动,全年覆盖教师超3000人次;江夏区多所小学引入经开区“AI跳绳+体质监测”系统后,学生体能达标率提升15%,真正实现了“全域共享促均衡”。

    面对武汉市体育教学数字化创新的显著成果,顾静带领团队将“武汉经验”分享至全国。2024年6月,“数字赋能研拓新程”跨域联研活动在武汉举行,河北省青龙县田程程名师工作室团队与武汉多个名师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聚焦飞盘、橄榄球两大新兴项目,依托数字化技术立体呈现18课时大单元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与实施策略,为全国体育教学数字化融合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武汉范例”。

    “越重视压力反而越大,我们在要求与语文、数学教师同等待遇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升自我素养。”面对体育学科“向C位发展”的新形势,顾静不断提醒教师要坚守育人初心。

    “一个好老师就是一门学科,顾静用34年的实践把自己活成了体育教学的‘活教材’,她既是课堂改革的先锋,也是教师成长的伯乐,更是数字体育的探路者,她把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教研深度、创新活力都具象化了,让体育真正变成滋养学生成长的核心学科。”对于顾静,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华锋不吝赞美。

    “让运动成为生活的方式,让融合成为创新的基因。”顾静坚信,这是未来体育发展的两个方向,而她将继续用专业、热情与创新,点亮更多体育教师的成长之路,照亮千万学生的健康未来。

    ————————————————

    顾静,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室党支部书记,武汉市小学体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顾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荆楚教育名家等荣誉。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