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校长和大凉山孩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本真、最有力的模样。 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不是冠军奖杯的光环,也不是竞技赛场的胜利,而是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用几十年时间写下的答案:当资源先天不足、起点差异巨大,教育究竟可以为孩子带来什么? 黄超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给所有孩子搭建完全一样的路径,而是尽可能为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孩子提供充分的选择权和可能性。对这些大凉山的孩子而言,通过传统学业改变命运的难度可想而知,黄超敏锐察觉到了他们对足球的热情和天赋,让足球成为那把开启无限可能的钥匙。 这条足球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从语言不通的隔阂到饮食不适的困扰,每一个挫折都可能成为放弃的理由。黄超没有退缩,他组织“一对一”的语言辅导,调整食堂饭菜的口味,四处筹集物资……一步一步为孩子扫清障碍。 足球在黄超眼里不仅是一个竞技项目,更是育人的载体。足球,教会了大凉山孩子竞技规则、团队协作意识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足球,成为不同民族的孩子交流融合的“通用语言”;足球,让曾经自卑的“山里娃”找到自信,让他们敢于梦想“考上北京体育大学”,甚至“成为像C罗一样的球员”……这些远远比奖杯更有价值。 黄超的故事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双向滋养”。黄超放弃了去城市的机会,扎根乡村教育23年,作为“付出者”的同时,他也从孩子身上收获到信任、爱以及生命的活力,这何尝不是一份珍贵的回报?教育的美好正是在这样相互成就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正如那个叫吉木取子的孩子所说:“我有两个家乡,一个是大凉山,一个是湖南。”这种情感联结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师生关系,升华为生命之间的深刻互动。 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黄超的教育探索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乡村教育并非对城市教育的简单模仿和追赶,而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挖掘自身特色,开辟出一条多元发展的新道路。特色体育、民族文化、乡土情怀都可以成为独特的教育资源,帮助孩子建立起与故乡和未来的正向联结。 当教育领域充斥着“内卷”“焦虑”,黄超和他的大凉山孩子成为一股清流:教育不必那么功利,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成功不是只有一种定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怀着希望努力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教育应该营造更包容、更多元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出身何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照亮属于自己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