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口流入大区和全国首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以及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实验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面临学龄人口波动、推行免费政策与“幼有优育”需求提升的三重压力,如何破局、怎样重塑发展生态,双流教育人用行动交出一份答卷。 精准匹配教育资源:从“不够用”到“用得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产业功能区聚集及人口政策调整,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摆在区域教育发展面前的现实难题。为此,双流区尝试打破“规划滞后”的困局。一是建立学龄人口预测预警机制。区教育局联合公安、卫健、住建等部门,打通数据壁垒,依托“定量+变量”的方式科学预测未来5年学位需求,提前规划教育设施布局,重点保障西航港、怡心湖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教育用地。 二是优化普惠资源供给结构。以“300米服务半径”为目标推进人口流入密集区的公办园网络建设,双流区近5年新建公办园56所,新增学位2.17万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59.6%。同步扶持普惠性民办园57所,新增普惠学位1.58万个,普惠覆盖率达86.5%。 三是盘活资源使用效率。根据当前人口形势和片区发展实际,双流区暂缓部分学位充裕区域的幼儿园新建项目,鼓励闲置率较高的乡镇幼儿园转型为托幼一体园或社区儿童中心。这种与人口流动相协调的资源调配机制让双流区在应对人口变化中掌握了主动权。 提高保教质量:从“有园上”到“上好园”。随着入园需求的基本满足,家长关注点转向了对优质保教质量的追求。这一转变促使区域将学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提升。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双流区构建“标准配置+梯度培养+长效激励”机制,完善师资力量保障体系,实现从新教师到后备干部再到领航园长的全周期成长;推进“名师引领、分层轮训、园长培养”三大行动,形成“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长梯队;配套“优质特色专项奖励”“空港教育英才计划”等政策,有效改善教师待遇和职称评审环境;构建“区—片—镇”三级管理网络,全区划分成9个管理片区,由优秀公办园园长担任片长,通过公办带民办、强园带弱园的方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在城乡幼儿园品质提升方面,双流区发挥36所成都市一级园的辐射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园与结对帮扶,围绕幼小衔接、环境创设、课程建设等专题,以“一月一研究、一期一主题、一年一考核”机制推动城乡幼儿园及薄弱园共同发展。同时,区教育局出台《幼小衔接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为科学保教提供标准指引。 在质量评估方面,双流区将“自我评估”作为突破质量瓶颈的核心抓手。针对自我评估中“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如何常态化”等困境,双流区坚持“行政退后,园所靠前”的理念,组织专家与一线园长、教师历经8个月,从千余条实际问题中提炼出60个典型问题,出版《自我评估60问》,为园所提供实操指南。 自我评估推行初期,不少园长、教师认为是“增加负担、徒增工作量”。双流区通过10所试点园先行示范逐步转变观念,构建“五圈协作+四阶建标+三级联动”三重螺旋体系,推动实现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如今,自我评估已融入巡班、教研、儿童议事会、班务会、园务会等环节,成为推动教师反思成长的重要方式。 提升民生福祉:从“保基本”到“促优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为当前及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与坚实支撑。双流区严格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免除公办幼儿园在园大班幼儿保育教育费,并推动民办园参照执行,严格执行财务纪律和相关收费政策,确保良策善用。 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双流区也有自己的惠民举措与思考。自2017年在成都市率先实施学前三年户籍幼儿免费教育政策以来,已累计投入9.6亿元,惠及3万余名幼儿家庭,构建起从学前至高中15年的免费教育生态链。2017—2023年,双流区常住人口从78.25万增至150.31万,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均居成都市首位,教育民生工程有效转化为区域发展动力。 双流区没有简单地将免费政策理解为“政府买单”,而是将其视为区域学前教育体系重构的契机。通过创新实施“双线监管”模式,一条线是经费使用监管,确保专项资金不被挪用,主要用于改善办园条件、购买幼儿教玩具、提升办园质量;另一条线是质量达标监管,以年度目标考核和专项质量评估为手段进行全面评估,为幼儿提供优质、普惠的服务,确保“免费不降质,普惠即优质”。目前,全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5.1%。 下一步,双流区将继续深化“精准匹配、质量提升、福祉增进”三位一体的改革路径,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优质安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