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是学生与班级建立情感联结的关键时刻。若只是布置美观的教室、开展零散的活动,教育就如同散落的珍珠难成项链。因此,教师不妨从行为设计视角出发,通过“制造惊喜—提升认知—打造荣耀—建立连接”等环节设计系列“峰值瞬间”,让学生在有序的体验中爱上班级、主动成长。 制造惊喜:用“陌生化”激活行为关注。陌生化效应的核心,是打破学生对开学就是报名缴费、发教材、上课的固有认知,以超出预期的环境或行为设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关注”。 高一开学,我让学生在操场跑三圈,没有提前告知这是高中三年的隐喻,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疲惫中感受跑圈的变化——第一圈的齐整代表“刚入高中的冲劲”,第二圈的落伍代表“高二的懈怠”,第三圈的慢走代表“高三后期的乏力”。当我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这像高中三个阶段”时,行为体验已悄悄转化为心理认知。 还有更易操作的“教室反向布置”:课桌上贴上序号,如1、2、3……黑板上写着“你的标签是班级的需要”,教室门口放着“盲盒签到卡”——卡片上不是名字,而是“班长”“班级美化师”“环境卫士”等标签和序号,学生要先找到符合自己的标签再入座。这种“找座位”的小变动既打破了“随意落座”的惯性,又让学生下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陌生感里藏着对“班级角色”的初步思考。 陌生感不是“搞噱头”,更不是摆拍宣传,而是“行为+隐喻”的结合。让学生先完成“反常行为”,再通过引导语将行为与成长关联起来,既能避免刻意感,又能留下深刻记忆 。 提升认知:用“小成功”解锁潜能信念。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可完成的小行为能强化积极认知。新学年伊始,学生最缺的是“我能行”的笃定,若能设计“跳一跳够得着”的小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看到自己的潜能,就会从“怕犯错”转向“敢尝试”。 于是,我设计了“小目标盲盒”和潜能卡。提前准备写有“主动问老师一个问题”“帮老师搬一次作业本”“上课举手回答一次问题”等具体小任务的纸条,让学生抽盲盒后把任务写在“潜能卡”上。当天完成后,我会在卡上盖一个大拇指印章。我惊奇地发现:内向的学生因为“问同桌问题”收到回应,次日主动提问了;调皮的学生因为“搬作业本”被老师夸奖“有力气又细心”,上课竟主动举手了……这些小任务的本质,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低门槛机会,当“潜能卡”盖满大拇指印章,他们会直观地看到“原来我能做这么多事”。 为了让“认知升级”,我用“过去vs现在”对比。高一开学第一天,我让学生将“自己做不到的事”写在纸条上,如“每天背20个单词”;两周后让他们写下“做到的事”,并拿出之前的纸条对比。有学生发现,自己不仅每天能背20多个单词,还记了许多短语和句型,这种“打败自己”的体验比任何鼓励都更能让他们相信潜能可被激活。 值得注意的是,任务要具体、微小、可验证。具体的行为反馈,能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我做了什么,我能行”。 打造荣耀:让“小成就”成为集体记忆。荣耀感不是发奖状,而是让学生在班级里被需要、被看见。行为设计上,教师要把个人行为和集体认可绑定,让学生觉得,我的小举动对班级很重要,这种归属感比个人荣誉更能凝聚班级。“班级功臣墙”就是简单有效的方式。上榜者不看成绩,只看具体行为——“主动擦黑板的王大山”“提醒大家带雨伞的赵晓娟”“帮老师搬书的刘小刚”等。每天放学前,用5分钟让全班为这些“功臣”鼓掌,再把他们的名字和行为写在墙上。自此,调皮的男生会“找事做”——帮同学修椅子、课间捡拾垃圾,只为能上“功臣墙”、被全班喊出名字。这些小事因被集体看见,成为学生眼里的“荣耀”。 更具仪式感的荣耀设计是“集体成功日”。开学初设定班级小目标,如“一周无人迟到”“全班作业都按时交齐”等,达成后在班级荣誉栏贴一枚“成功徽章”。当荣誉栏被贴满,全班一起庆祝,每个学生都会获得小礼品。为了“成功日”,“学渣”主动向“学霸”请教,“学霸”帮“学渣”检查作业,原本松散的班级开启“互促”模式:“你作业写了吗?别拖后腿。”这种为集体争荣耀的行为,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是班级的一分子,我的行为影响着集体”。唯有让荣耀从少数人专属变为多数人共享,学生才会主动为集体荣耀付出行动。 建立连接:用“共做事”织密情感网络。行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一起做事形成情感惯性,一想到班级,就想起我们一起做过什么,这种共同记忆会让班级从一群人的集合变成有温度的共同体。开学初,教师可制定“共同清单”快速拉近距离:让每个学生写下“想和班级一起做的小事”,如看一场电影、打一场篮球、课间一起玩游戏等。汇总后选3件在开学第一周执行。如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间小游戏——“谁是卧底”“123木头人”“脑筋急转弯”等,在轻松互动中放飞心情,为下节课蓄力。教师不用刻意搞“破冰活动”,而是在日常里埋下连接点,不用要求必须亲密,允许学生从一起做事慢慢到愿意聊天。自然的相处行为,比设计好的互动游戏更能沉淀真情。 当“陌生化”的惊喜打破隔阂,“小成功”的认知点燃自信,“共成长”的荣耀凝聚人心,“同做事”的连接温暖彼此,学生不再是班级里的“过客”。往后的日子里,那些藏在跑圈、潜能卡、功臣墙、课间游戏里的“峰值瞬间”,会成为他们想起班级时心中最温暖的底色,支撑着整个集体向着更有凝聚力、更具生命力的方向生长。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市北城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