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河南工业大学
创新驱动发展 产教融合赋能 打造研究生培养新范式
吴 兰 唐静静 张东霞 徐雪萌

    在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河南工业大学积极回应制造强国战略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2023SJGLX040Y)、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24SJGLX0098),通过以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协同为机制,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路径,打破传统人才培养壁垒,精心构建出“三联三促”研究生培养体系,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范式转型。同时,依托粮食机械与超硬材料等优势学科,学校将行业真实问题、技术前沿需求有机融入教学与科研全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更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培养支撑行业创新发展的高层次工程人才提供了保障。

    打破培养壁垒,构建“三联三促”育人新体系

    面向传统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际脱节、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的突出问题,河南工业大学立足行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提出项目驱动的“三联三促”机械工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国家重大项目和行业重大工程为牵引,通过与企业深度携手,实现学科资源与企业资源、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三融合”。

    同时,学校打破人才培养壁垒,构建起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研究科研项目、联合开发课程体系”的“三联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课程体系转型升级的“三促”成效,为高层次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新教学模式,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河南工业大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实施“1+4+1”教学模式:要求研究生第1学期在校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第2-5的4个学期深入企业开展研究实践,最后一学期完成论文撰写与答辩。实践期间,每位研究生要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高标准完成“两个一”实践教学环节,即负责一个项目子课题,解决一项生产应用技术问题。

    这种分段式、递进式的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丰厚的工程经验,显著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100%,其中80%以上毕业生进入行业重点企业并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深化“双导师制”,实现校企协同全程育人

    河南工业大学全面推行“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担任校内导师,企业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生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在企业开展实践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与互促。校内导师聚焦理论指导与方法传授,企业导师注重技术实践与工程应用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全部源自企业实际需求或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保障了研究成果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际应用价值。

    这种“校企双导、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还显著增强了职业素养与综合竞争力。通过“双导师制”的深入实施,研究生在粮食储运装备、超硬材料制品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为促进行业进步与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转型升级

    河南工业大学立足“粮食机械”与“超硬材料”两大学科方向,携手企业共同构建以行业需求与科学前沿为引领、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的“325”特色课程体系。专门设置“粮食·超硬”特色选修课程模块群,联合编写并出版粮油食品装备系列、超硬磨料磨具系列教材与专著,有力推动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无缝衔接。

    此外,学校建立起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每年依据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更新至少20%的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产业发展同步。通过将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引入课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直面工程实际,有效培养工程思维与实际能力。

    强化科研驱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依托学科研究平台和企业研发资源,河南工业大学积极组建校企联合研发团队,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高校师生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创新,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工程经验与实践验证。三年来,机械工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经费年均超过2000万元,成功转化科研成果30余项,尤其在粮食储运装备、超硬材料、精密刀具等优势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科研合作模式,不仅有力推动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切实帮助企业破解了实际技术难题,实现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与深度产业赋能。

    河南工业大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起以“三联三促”为特征、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河南工业大学将持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前沿,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制造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