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且读且思
阅读雕琢我的教育生涯
张红妹

    在教育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沃土里,我怀揣梦想与热爱默默扎根39年,一路见证了无数幼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奇迹。回首过往,那些与我相伴的书,宛如熠熠生辉的璀璨星辰,镶嵌在职业生涯的漫漫征途中,成为我破浪前行最坚实、最温暖的力量和源泉。

    初入教坛之际,内心恰似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承载着我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情,然而现实却如层层迷雾,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时常迷茫。犹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周日,我骑车赶往15公里外的县城图书馆,一眼看到书架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便迫不及待取下借阅。回到家打开阅读,书中的文字像一盏明灯照进了我迷茫的心。书中提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问题直击我的灵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每日忙碌却效率不高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答案是阅读,他以自身丰富的教育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广泛阅读,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智慧,才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赢得时间。受此启发,我为自己制订了每日阅读计划,哪怕工作再繁忙,也要挤出1个小时阅读。渐渐地,当我再次站在课堂之上,面对那一张张充满朝气却又性格各异、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稚嫩脸庞时,内心不再慌乱、懊恼。我学会了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根据他们的需求改变教学方法。就这样,班级的学风、班风逐渐形成,我还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品读经典、写心得体会。第一届学生,在小学毕业统考中语文成绩全乡第一。

    教了12年语文后,我被调到劳技中心,成为一名教学生技能的教师。我重新捧起书本、踏入上海师范大学读书,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21门专业课程。此外,继续阅读科技类书籍,如《智能革命》《黑科技》《人工智能狂潮》等,阅读适合当今教学动态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跨学科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勇气》等。每年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必须阅读50本以上。

    阅读于我,不仅是汲取教学技巧,更是塑造教育情怀、领悟教育真谛的过程。读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深感教育绝非知识的机械传递,而是爱的播撒。虽然教劳动技术课,但我的课堂有满满的书香味:电工课,有大国工匠的事迹;电子课,有科学家的奋斗史;布艺课,有古代女红的倩影;金工课,有百炼成钢的豪气;智能家居课,有最前沿的知识;现代家政技术课,有脑洞大开的学问。至此,我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10门技术类课程。我明白自己的教学力量很大程度上源自阅读学习,书籍赋予我的这份情怀,成为我坚守教育初心的强大动力。

    然而,前行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我还是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教学瓶颈期。从教小学到教初高中,学生年级越高,参与课堂交流、发言的积极性越低。沮丧之际,我读到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书中倡导构建“润泽的教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习成为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协同探索知识的旅程,这一理念促使我改变教学风格。课堂上,我不再滔滔不绝地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充分思考,给予他们充足的讨论空间。我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积极推动小组合作探究,看着学生围坐在一起,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发生碰撞,内心满是欣慰。

    在我的专业成长路上,阅读与撰写读后感紧密相连,后者是我沉淀所学、内化知识的关键环节。每读完一本佳作,撰写读后感时如同与作者、与自己展开深度对话。读完《教育的目的》,我在读后感中剖析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节奏论如何落地实践;研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后,以读后感梳理听评课优化方向,记录实践案例与心得,为后续教研积累宝贵资料。这些读后感承载着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蜕变,从零散的感悟汇聚成系统的教育智慧,为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夯实了基础。

    39年教龄见证了无数学生成长,也见证了阅读对我职业生涯的雕琢。阅读让我从懵懂新手成长为资深教师,从突围教学困境走向从容驾驭课堂,更让我在教育浪潮的变革中始终坚守对育人的赤诚热爱。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松江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