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探索道路上,“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不一样的活力,带动思政教育再次焕发生机。他们承载着历史积淀的智慧和情怀,是党和国家的财富,更是助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中央有关文件早已提出要发挥好“五老”在教育关爱青少年成长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而学生社团作为校园中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参与度和较强的实践性,正好为“五老”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优质的服务,二者相结合成为解决传统思政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基于山东省枣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关心下一代专项)“关于五老助学生社团发展,提升中小学思政教育水平的研究”(课题编号:GGWLX2024032)阶段性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五老”优势,助力学生社团在思想引领、专业实践、文化传承中发挥的作用,为社团发展注入“银发智慧”,激发学校思政教育活力,推动“五育融合”向纵深发展。 建立“五老”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高效。传统思政教育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等状况,致使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五老”踏入学生社团后情况逐渐有了改变,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善南街道善国苑小学,“五老”同社团携手,构建了一套扎实的运作模式。学校先就“五老”的兴趣、专长和可用时间做了全面摸底,建立“五老”人才信息库,然后整理现有社团在活动内容、组织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列出需求清单,最后按照双方需求精准对接,给每一个社团找到合适的“五老”导师。如让老战士加入红色文化社团,老教师帮助读书社团,老专家指导科技社团等,实现“五老”优势与社团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学校还定期举办“五老”与社团成员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反馈,不断调整合作形式,确保帮扶精准有效。 加强“五老”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五老”优势。“五老”身影遍布社团各个活动角落。老战士结合亲身经历给学生讲述战争年代的热血故事,比书本上的文字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老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指导读书社团开展经典诵读、名著研讨,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老专家则用专业特长带领科技社团的学生动手做实验、搞发明,把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探究精神传递给学生。除了日常指导,“五老”也会参与社团活动策划,例如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到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走出教室,真切感受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自然显现。 社团课程与思政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学校让“五老”参与到社团课程中来,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社团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手工社团,老艺人教学生做传统手工艺品时,会讲授这些手艺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学习手艺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法治宣传社团,老干部结合自己以往工作经历讲法律案例,用真实事件告诉学生要守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这种融合就像春雨一般,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社团活动中。 同时,学校重视教师与“五老”的合作,定期组织教师与“五老”开展教学研讨。“五老”分享育人经验,教师则向“五老”介绍现在学生的特征及教育理念,双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将“五老”的故事和智慧融入日常教学中,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对于学生的情感关怀与价值观的引导,“五老”能起到更大的作用,他们通过自身阅历和真诚态度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困惑,“五老”会主动找学生谈心,用自身走过的路、经历的事向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例如一位老模范发现社团里有学生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而自卑,便经常找他聊天,分享自己年轻时是如何解决困难的,还发动社团里的其他学生关心他,慢慢帮该学生重拾信心。这种陪同和引领,会让学生感到情感的慰藉,也会在无形中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社团还利用新媒体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五老”与学生一起拍摄短视频,记录社团活动的点点滴滴,分享“五老”的人生故事。这些视频发布在学校公众号、社交平台上,既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社团,又让“五老”的精神借由网络传到更多人身边。 当然,“五老”助力社团发展的同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五老”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缺少常态化的深入合作机制;部分社团的组织管理也不够规范,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与效果评估;思政教育内容有时偏理论化,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正在不断摸索改进。未来将继续拓宽“五老”与社团的合作领域,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完善社团管理制度,明确活动流程、责任分工;鼓励“五老”与教师一起设计更接地气的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学校也会提供更多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邀请家长参与社团活动,将“五老”的智慧、学校的智慧以及家庭的关爱汇聚在一起,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五老”以岁月积累的智慧滋养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则成为“五老”精神传承的载体,二者携手使中小学思政教育走出了一条更有温度、更具实效的新路子,为青少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