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职教纵谈
守专一之功方成良匠之师
荆晓玲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师顾明远指出,教师是“专门性极强的社会职业”。保持这种“专门性”,需要教师以专注精神持续精进自身的专业能力。

    随着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战略的深入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关键力量,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然而,角色日益多元、事务日趋繁杂、技术迭代不断加速的今天,职教教师如何明确专业成长方向已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专注”这一品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职教教师应对职业挑战的有力抓手,更是夯实职业教育发展根基的重要保障。

    专注是职教教师的核心素养

    专注是应对职业复杂性的“定盘星”。职教教师身兼理论传授者、技能教练与行业观察者等多重角色,工作场景横跨教室、实训基地与企业一线。备课、授课、技能指导、企业调研、学生管理等任务交织并行,容易导致精力分散。某职业院校的调研显示,年轻教师平均每天需要处理超过15项碎片化任务。专注恰是帮助教师在繁杂中厘清主线、确定优先级的关键。例如,将“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紧密对接”作为核心目标,把企业实践、学情分析等环节有机整合,构建“目标—行动—反馈”的良性循环。顾明远强调,“教书育人在细微处见真章”。职业教育的精髓在于对岗位标准的精准把握、对学生技能短板的敏锐洞察,这一切都离不开专注的支撑。缺乏专注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容易陷入“广而不深”的困境。

    专注是实现产教融合的“连接点”。职业教育的活力源于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教师是连接学校教育与实践的桥梁。随着技术更新加速,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直播电商等领域的岗位技能要求大约每18个月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如果教师不能持续关注行业动态,教学内容便容易滞后于实际需求。例如,某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专业教师连续三年追踪新能源汽车技术进展,记录电池管理系统的12项核心更新,并将其转化为“故障诊断流程”“数据解读方法”等模块化课程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专业就业率提升35%。这一案例表明,只有专注产业前沿,才能打破“课堂与车间”的壁垒,使教学真正“接地气、见实效”。

    专注是突破专业瓶颈的“动力源”。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化,分层教学、评价体系重构、“岗课赛证”融通等新教学挑战给教师带来压力。面对这些难题,教师仅凭经验难以实现质的突破,更需要以专注的态度将实践中的困惑转化为研究课题。某职业院校教师团队针对“学生实训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通过200多小时的跟踪观察,归纳出“内容与岗位脱节”等17类具体情境,进而设计出“订单式实训”模式,使学生实践参与度显著提升,相关成果还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参考。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只有专注问题本质,教师才能在严谨研究与创造性实践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跨越。

    职教教师应在何处践行专注

    在教学细节中沉淀专注。职业教育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技能养成的重要情境。每一个操作演示、每一次指导反馈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专注教学细节,首先体现在备课环节的“精准化”。例如,电工专业教师通过分析120份学生错题数据,发现“三相电连接”的难点集中在“相序判断”,据此设计“故障模拟+反向推导”教学环节,使知识点掌握率提升。其次,教学专注体现在教师对课堂互动的“敏锐度”。如机械专业教师能通过学生操作手势的细微偏差迅速判断是原理理解错误还是动作规范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此外,课后反思的“颗粒度”也至关重要。一位实训教师持续记录“工具摆放方式对操作效率的影响”,半年后形成“工位标准化”方案,使学生实训准备时间缩短40%。这些看似细微的专注,是对“做中学”规律的深入理解,推动专业能力在点滴积累中持续成长。

    在行业实践中深化专注。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应局限于校园,而应延伸至行业一线。一方面,教师要专注捕捉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例如,数控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中重点记录“精密零件加工”的17个质量控制点,回校后开发出“工序检验标准”教学模块,使学生岗位适应期缩短;物流专业教师跟踪“智能分拣系统”的操作规范,将其转化为实训项目。另一方面,教师要专注实现实践经验的“教学转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将酒店“投诉处理”的真实案例改编成情景剧本,帮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沟通技巧;烹饪专业教师把企业“成本控制”经验融入实训,既减少耗材浪费,又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这种“从行业到课堂”的转化能力正是职教教师的核心特质。

    在问题攻坚中锤炼专注。教育实践中的“痛点”往往也是专业成长的起点。教师专注问题攻坚,需要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维。面对“分层教学难落地”的困境,教师应该构建“技能水平雷达图”,通过“入学诊断—模块分组—动态调整”的闭环设计使不同基础学生的技能有所提升。同时,教师应该强化“成果即资源”的意识,将有效的教学尝试——如“课堂提问设计”“评价改革探索”等——系统提炼成可推广的策略体系,并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形成“教学—研究—资源”的良性循环。正如一位教师所说:“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比写一篇空泛的论文更有价值,这正是专注的力量。”

    在改革创新中彰显专注。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评价等领域持续探索。在课程改革方面,电商专业教师联合企业梳理“直播带货”岗位的12项核心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使“课证通过率”提升。在教学创新方面,旅游专业教师设计“暴雨滞留应急处理”情景课,让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锻炼技能并提升责任感。在评价改革中,数控专业教师开发“技能成长树”系统,用树叶、树枝、树干分别代表基础技能、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直观展示学生成长轨迹。这些实践的背后,是教师对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深刻理解。专注则让改革从政策文本转化为生动实践。

    如何培育教师的专注素养

    专注的养成需要方法支持。职业院校建立目标管理机制有助于避免精力分散,例如将“产教融合课程开发”分解为“企业调研—能力矩阵构建—模块设计”等阶段任务,每个阶段聚焦一两个核心问题。职教教师需要践行深度工作法,提升效率,如某教师团队采用“2小时无干扰备课+1小时集体研讨”模式,使课程开发周期缩短。此外,职教教师要坚持撰写反思日志,记录“今日最有价值的教学细节”“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能逐步固化专注成果,形成专业成长的“证据链”。

    专注源于对教育价值的内心认同。当职教教师真正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便能在企业实践的一线坚守耐心,在课程改革的反复打磨中保持定力。这种内生动力使专注从“刻意练习”转化为“自然流露”。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蓝图终究要依靠职教教师来描绘。当每一位职业院校教师都能以专注之心,在教学细节中积累智慧,在行业实践中汲取养分,在改革进程中不断突破,他们就能成长为“懂教育、通产业、善育人”的新时代优秀教师,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持久动力。这正是专注所蕴含的深远价值,也是职业教育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

    (作者系烟台文旅职业学院院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