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强调“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重庆师范大学自2010年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开启了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针对师范生教育情怀不浓、从教能力不强和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学校依托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等重点教改项目,结合公费师范生、地方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连续14年开展卓越教师培养改革实践,形成了契合教育家精神的卓越教师“新时代大先生”培养理念、创建了“铸师魂、强师能、启师慧”培养新路径,探索了协同联动培养新机制,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重庆师大智慧与实践样本。
坚持立德树人,以教育家精神铸师魂。学校紧紧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通过“三优三修”机制,厚植教育情怀。以“三优”涵育信念。优化制度,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德行涵育制度52项;优育资源,整合红岩纪念馆、大渡河纪念馆、朱德故居等400余个实践教育资源;优创环境,打造党员承诺墙、先师文化墙、教育家雕像等师范景观15处。以“三修”陶冶情操。修订方案,连续7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四有”好老师标准、新时代大先生理念;修齐课程,把《教育家精神》等课程纳入必修课;修身示范,讲好“时代楷模”王红旭、“全国最美教师”郑璇等校友故事,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特色活动。这些举措不仅契合《纲要》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实现了价值观塑造与教师教育的有机统一,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
强化能力本位,以实践创新强师能。学校通过“三建三重”路径,提升师范生从教能力。以“三建”夯实根基。建精模式,实施分类精准培养,分专业构建地方优师“四化两制”等15个特色模式;建强师资,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师团队42个;建新课程,增设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等4个教师教育特色课程群。以“三重”强化能力。重在实践,建成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三习”贯通实践,以赛促训强能;重视评价,强化师范生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研发师范生技能AI评测系统;重点保障,构建“博雅课堂”云平台,升级数字化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和智慧教室153间。这些举措积极落实《纲要》中“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融合方面的前瞻探索。
激发成长潜能,以人文关怀启师慧。学校实施“三强三关”模式,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三强”筑牢发展。强技赋能,成立数智化教师教育研究院,建立“人工智能+”数字课程群;强化跨界,设置主辅修、二学位、微专业,开展交叉培养;强健身心,出台心体美劳创教育实施办法。以“三关”浸润人文。关心社会,每年800余支团队、1万余名师范生进社区、下乡村、赴境外,体察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关注文明,开设《东西方文化比较》《人类文明起源》等通识课程,开展“中国寻根之旅”,传承人类文明;关爱人类,开展热爱和平、关爱生命教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这一培养路径与《纲要》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高度契合,彰显了学校在培育具有广阔视野和深厚人文底蕴的“大先生”方面的努力。
协同融合发展,以机制创新聚合力。学校通过“三共三合”机制,构建形成高校、政府、中小学、社会多方联动的教师教育新生态。以“三共”统整资源。共树愿景,树立“全程贯通、双向育人”的协同培养愿景,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平台,建设基础教育研究院,构建UGIS教师教育共同体,成立附属学校5所和实习基地近400个;共享资源,与巴蜀中学等互派师资200余人,聘请基础教育400余人为兼职教师。以“三合”实现共赢。合作教研,与100余所优质中小学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合力育师,实施“国培”“市培”等项目400余项,培训3万余人次;合和共赢,联合中小幼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2项、教改项目35项,出版教材23部,向中小学输送人才4.1万人。这一机制不仅体现了《纲要》中“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的要求,更形成了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接下来,重庆师范大学将以《纲要》为指引,坚定不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养更多具有“大先生”素养的新时代卓越教师,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本文系“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专项重点课题“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与建设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00002209ZX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