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笔谈
以系统观念、全域协同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郑 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的颁布实施,描绘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纲要》通篇贯穿着高瞻远瞩的系统思维,强调“深化改革创新、协同融合”,构建“横纵贯通、协同服务”体系等。这深刻启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推进,方能形成强大合力。作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师范院校,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造就大国良师同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进行谋划与改革。

    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布局,夯实一体化制度根基。系统观念的核心在于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我们认识到,打破传统教育的学段壁垒和职能分割,必须首先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构建起支撑一体化的“四梁八柱”。为此,学校积极呼应《纲要》中“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的要求,主动与所在地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鄂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发展研究院携手,首创“高校—教育局—教发院—中小幼”联动的组织架构。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制订《实验区教育一体化推进建设方案》等12项制度文件,实现目标协同、路径清晰、责任共担。这套机制如同教育体系的“神经网络”,确保了各项改革举措能够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同时,着力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体系、融入各环节,并探索建立与区域人口变化和产业需求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使教师培养的供给侧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侧更加契合。这种系统性的制度安排,为一体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稳定的运行预期。

    推动多维融合与资源共享,激发协同育人内生动力。系统观念要求打破界限,促进要素间的有机融合与高效流动。《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学科融合发展”“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强调“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学校将此理念充分运用于教师教育实践,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融合、共享的育人共同体。在内部,打破学科与资源壁垒,建立覆盖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及人工智能教育等七个维度的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心,研制“七维素养图谱”,构建“七维融合”实施路径,为核心素养的贯通培养提供清晰指引。在外部,践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校企联合”,全方位拥抱“中国光谷”的战略机遇。不仅将50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推进校,实现师资“互聘兼职”、课程资源共享,更将育人场域延伸至广阔社会。整合光谷20多家高科技企业,将其变为STEM教育的生动课堂,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特聘教师;成立职业体验中心,与高新企业、政务部门等合作,为师范生乃至中小学生提供多元职业体验。延揽光谷优秀科技人才开设选修课程,五年来已有36位专家开设50余门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

    创新赋能与成效评估,彰显系统改革综合效益。系统工程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育人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提升上。《纲要》强调要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学校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教育治理与评价改革,建立一体化育人监测平台和AI心理健康自动监测平台,指导基础教育学校构建学生发展数字评价系统,力求实现评价数据的横纵贯通与共享共用。特别是教师教学能力AI人工智能测评中心,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智能分析,生成“教学行为热力图”,为教师提供精准诊断,助力其专业能力在“实践—反思—创新”中螺旋上升。这套基于大数据的监测与评价模式,正是对《纲要》提出的系统集成理念的微观实践。五年来,校地双方秉持“合作、共赢、开放、互享”的理念,协同育人效果逐步显现。“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等项目获教育部立项,学校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光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鄂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两个教师教育共同体均获省级立项。更重要的是,“优师计划”“行知实验班”等在协同育人新机制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形成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和资源共享机制已成为典型案例。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刻领会和把握系统观念的实践要求,以《纲要》为指引,不断深化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强政策协调与项目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在产学研合作中开辟新境界,为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本文系2024年度湖北本科高校省级教改研究项目“四阶贯通、五育融合: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483)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