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特训机构乱象折射教育观念异化
关育兵

    每一个生命的降临都承载着独特的成长密码,需要在尊重与理解的土壤中才能绽放。然而,当那个因厌学被送入特训机构的孩子在所谓的“矫正”中永远沉默时,人们不得不直面一个尖锐的诘问:为何这些公然违背教育常识的机构,能在社会土壤中野蛮生长?

    这些特训机构的运营逻辑,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背离。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塑造,在于引导而非规训。然而,这些机构却将复杂的生命成长简化为一套可操作的惩戒流程,以军事化管理为名行控制之实,以行为矫正为名实施精神压迫,以心理辅导为名践踏人格尊严。这种将个体视为待修理物件的思维,恰是“规训权力”的当代写照——通过精密的时空控制、持续的监视检查、严格的等级评判,试图生产出标准化个体。在这里,教育的丰富性被简化为惩戒的单一性,成长的多样性被异化为服从的统一性。

    这类反教育机构的繁荣还映照出社会深层的精神症候。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焦虑驱动下,教育日益异化为一场残酷的竞争。当学校教育陷入“唯分数论”的泥沼,当家庭教育在焦虑中迷失方向,特训机构便以其“立竿见影”的虚假承诺命中家长痛点,成为众多在教育焦虑中挣扎的家庭的救命稻草。家长怀着“为孩子好”的初衷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外包”,在不自知中成为特训机构的共谋,这是家庭的悲剧,也是整个教育生态失衡的结果。

    从杨永信“网戒中心”的电击疗法,到“豫章书院”的暴力体罚,再到屡见报端的各类训练营悲剧,这些机构的运作模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物理隔离切断学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通过精神打压摧毁个体的自我认同,通过制度化的暴力建立绝对权威。这种反人性的“教育”本质上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背叛。而由于定位模糊,这类机构得以在教育、民政、工商等部门的管辖缝隙间生存,对无数孩子的身心造成难以修复的创伤。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一场深刻的理念重建。

    在全社会重塑教育常识。教育是唤醒,其核心在于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与欣赏。每个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往往是对僵化管教的本能反抗,是独立人格觉醒的必然过程,是在困境中寻求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

    在制度层面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对特训机构实行严格的准入审批和过程性评估。推行“飞行检查”制度,组建专业队伍进行突击检查。同时,强制机构安装监控设备并实时上传数据,从技术上压缩暴力行为的隐匿空间。更重要的是建立黑名单制度和行业禁入机制,对违规机构形成有力震慑。

    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全国统一的举报平台,鼓励媒体进行监督。司法部门应当积极介入,对特训机构中可能存在的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行为依法严惩,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那个逝去的少年用生命敲响了警钟:当教育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当成长被简化为驯服,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鲜活的生命,还有文明社会的未来根基。破除特训机构所代表的规训逻辑,需要制度的完善,更需要每个教育相关者重新找回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坚守。当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筑起尊重、理解与关爱的教育生态,生命才能按照内在规律自由绽放。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泽州县大阳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