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被大运河滋养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深耕本土红色资源,以“运河思政”为载体,将高邮战役、临泽老报馆等运河沿线抗战记忆转化为德育素材,通过“课程融合—实践研学—资源活化—文化浸润”的系统设计,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校园里可触可感、可学可传。
以课为桥,让抗战故事融入学科教学
将抗战精神融入课程,关键是找到“历史细节与学科目标”的结合点。扬州各校以运河沿线抗战史实为核心,开发本土化、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自然感悟精神内涵。
文物解码:从“触摸实物”到“理解精神”。高邮市实验小学东区校“红馆寻红宝,争做小红娃”一课,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为依托,让学生化身“寻宝小队”。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与历史教师协同引导学生聚焦三件文物:“一件破旧外衣”的补丁里,藏着战士“缝缝补补仍冲锋”的艰苦朴素;“一把短小手枪”的锈迹中,凝结着“武器落后仍抗争”的顽强意志;“一封深情家书”的字迹里,写满“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学生通过“描述文物—还原场景—感悟精神”的递进探究,厘清高邮战役中“百姓筹粮、战士冲锋”的历史细节,更从“补丁”“锈迹”等具象符号中读懂抗战精神。课后,学生自发担任纪念馆小讲解员,将文物故事讲给游客听,实现“学—悟—传”的闭环。
场景还原:从“历史事件”到“学科联动”。高邮市南海中学“继承红色血脉”实景课,直接将课堂搬进纪念馆。历史教师带着学生走过抗日甬道,触摸“300000”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数字墙,从“日军暴行”的历史伤痕中理解抗战的伟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风筝劝降”浮雕——新四军通过风筝向高邮城内撒劝降书,用智慧瓦解敌人心理防线,让学生明白“抗战不仅有热血,更有智慧”;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在旋律中强化情感共鸣。课后学生写下“和平不是等来的,是先辈拼来的”感悟,完成从“知历史”到“明精神”的认知升华。
以行践知,在运河实景之中感悟精神
实践研学是抗战精神教育的重要延伸。扬州各学校依托运河沿线纪念馆、古战场等红色遗址,设计“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认知。
红色足迹寻访:从“听故事”到“悟责任”。宝应县柳堡镇“寻觅乡村思政元素”研学活动,沿运河畔红色遗址展开。在夏凤山烈士纪念馆,学生看到“狱中绝食斗争”手稿原件,泛黄的纸上“万众一心,冲出监牢”八个字力透纸背。讲解员介绍:“夏凤山在狱中28天不进食,却坚持用指甲在墙上刻下斗争口号。”学生被这种精神深深震撼。在“二妹子”民兵连活动中心,学生体验“纳军鞋”时发现,针脚密、鞋底厚才能帮助战士御寒,这种体验让他们真切理解了“军民鱼水情”。退休党员李爷爷在聚贤亭讲述“少年王小三藏情报于鱼肚送过河”的故事后,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对“勇敢”“担当”的理解。
档案实证探究:从“看史料”到“明使命”。扬州市翠岗中学与市档案馆合作的“郭村保卫战”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原始史料中寻找历史密码。学生从字迹潦草的“东进抗日,固守郭村”的电报原件,读出了紧迫与坚定。学生分组制作“红色档案手账”:军事组绘制“芦苇荡伏击路线图”,民生组整理“鸡蛋200个、布鞋50双”的群众支援清单。学生在手账的最后写下:“80多年前他们为运河安宁而战,今天我们要为运河保护而努力。”研学后,他们发起“运河环保行动”,定期清理岸边垃圾。
以新赋能,用创新手段激活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不能“沉睡”在纪念馆里。扬州各校运用AR、VR等现代技术手段,让运河沿线的抗战遗址增强吸引力、焕发新活力。
老报馆里的“AR课堂”:从“读文字”到“见场景”。高邮市临泽镇中心小学“老报馆里的精神课”,把《人民报》“高邮我军攻下临泽”的报道变成“会动的教材”。学生圈出“攻”“缴”等动词想象战斗场景。扬州市梅岭中学师生运用AR技术让烈士画像“活”了起来,英烈穿越时空向学生讲述峥嵘岁月。
党史VR体验馆:从“看展陈”到“临其境”。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党史VR体验馆,是“烽火扬州路 薪火永相传——扬州抗日战争历史探寻”课题的核心实践载体。作为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该体验馆年均开展授课近千人次,将“郭村保卫战”“高邮战役”等本土抗战场景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戴上设备,学生仿佛“走进”1940年郭村芦苇荡:新四军与群众商议作战,日军巡逻船划过运河;切换到1945年高邮城头,能看到战士冲锋的身影,听到“为胜利冲锋”的呐喊。学生触摸战士步枪上“保家卫国”的刻字,“参与”群众筹粮场景后感慨:“以前读‘群众支援’是文字,现在才懂得这是胜利的根基。”体验馆还扫描烈士遗物建模,学生“拿起”江上青手稿,能看到修改的痕迹,听到“笔杆作枪”的背景故事。
以文化人,让抗战精神融入校园日常
校园文化是精神传承的隐性课堂。扬州各校通过环境布置、主题活动,让“铭记历史、崇尚英雄”成为校园风尚。
非遗传承:从“学技艺”到“传精神”。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将抗战故事与扬州剪纸结合。非遗传承人赵红妹带领学生创作“运河伏击战”系列作品——用细密线条表现芦苇“隐蔽”,镂空五角星突出红旗“希望”。这些作品贴满校园文化墙,成了“会说话的精神名片”。
仪式教育:从“记日子”到“践行动”。高邮中等专业学校“清明祭英烈”活动,让缅怀与践行相连。学生用机床加工“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铜牌,在白花上绣“运河新貌”,创作诗歌“机床是我们的枪,技能是我们的弹”。在烈士陵园,有学生对“周山烈士之墓”说:“我们修好了防汛设施,您守护的地方很安全。”活动后,学生用技能帮助社区居民修家电、去运河边捡拾垃圾,正如他们在总结中所写:“纪念不是只在清明,而是把每天过成对得起先烈的日子。”
从课程里的文物探究到研学中的实景体验,从技术赋能的资源活化到文化浸润的日常渗透,扬州“运河思政”的实践紧扣“本土”与“生活”,形成“三维传承模式”。以“运河遗址+抗战史料”为基础,让红色资源“有根可寻”;以“学科融合+实景体验”为路径,让精神传承“有法可依”;以“技术赋能+生活渗透”为延伸,让教育效果“有续可循”。
这些实践证明:抗战精神的传承无须空洞口号,讲透历史、做实路径,就能让青少年在“知、情、意、行”中自然感受民族气节,伟大抗战精神就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力量源泉。
(作者单位分别系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苏州大学高邮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