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千年帝都、素有“牡丹花城”美誉的洛阳,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重点高校。学校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需求。 面对国家“双一流”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学校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关键举措,系统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和行业进步持续贡献“河科大力量”。 战略引领:锚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路径。河南科技大学立足自身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至学校发展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规划与全面布局。 本世纪初,学校便率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2003年至2005年为初步探索阶段,学校出台《关于在全校学生中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意见》,成立创业学教研室,编撰出版《中国创业学》系列丛书,展现出前瞻性的教育视野。2006年至2014年进入深化阶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自2015年起,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2016年出台《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设立中国创业学研究所、创新创业学院等专门机构;2017年起,全面实施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模式创新:构建“1343”人才培养新体系。学校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134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秉持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培养过程科学划分为“按专业类培养、按专业分流培养、按能力分类培养”三个阶段,力求实现宽口径、厚基础与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系统构建了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四大模块,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并通过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能力培养途径上,学校着力拓展“一院一平台、一院一基地、一院一竞赛”三大渠道。各学院依托学科特色,建设实践平台与校企合作基地,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实现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竞赛激发的深度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项目运作经验。 机制协同:汇聚“四元融汇”育人合力。独行快,众行远。河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并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突出“四元融汇”,即校部、校院、校校、校地四方协同,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学校依托区位优势和行业背景,积极推动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建设、新兴专业建设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与专业链的有机衔接,促进专业建设的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与创新发展。校部合作共建军民融合技术研发与国防科研项目支持平台,合作培养国防科技创新人才;校院合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校校合作着力打破高校壁垒,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校地合作则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人才。 平台赋能:打造“五维融通”实践阶梯。学校秉持“实践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实践”理念,系统构建了“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五层递进、功能互补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该体系层层推进、相互融通:开放实验室夯实科研基础,创新平台培育优质项目,创业基地与众创空间提供孵化支持与专业指导,大学科技园则推动项目加速与成果转化。 在此基础上,学校将“素质教育—专业基础—专业综合”三级实验实践体系,与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学科竞赛有机衔接,构建“实践+训练+竞赛”三环相扣的循环提升机制。通过“五层递进”与“多维融通”的闭环设计,全面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硕果盈枝:彰显教育改革显著成效。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河南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学校累计实施12个国家级卓越培养计划,获批2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荣获14项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大赛事中,学生表现优异,共获国家级奖项134项,其中金奖(特等奖)10项。学校立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89项,参与学生达26365人次,充分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覆盖与扎实成效。 在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学校创下历史最佳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17名,共获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9项。高教主赛道首次实现“双金”突破,获奖数量与质量均居河南高校首位。产业命题赛道同样表现突出,斩获5项奖励,充分彰显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扎实成果。 回首来路,河南科技大学以体系化思维、创新模式、协同机制和坚实平台,初步构建了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