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五育行动
五千年山西进课堂
郑鸿慧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是一部摊开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编年史。千年木塔、晋商大院、斑驳壁画、古老戏台,这些沉淀着历史与智慧的文物遗产不应该只是教科书插图或旅游打卡点,更应该作为滋养新一代成长的本土养料,系统性融入学校课程,帮助学校构建有根脉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在古老土地上扎下家国情怀。德育的核心是塑造健全人格与家国情怀,山西历史遗存正是生动教材。漫步晋中,常家庄园、乔家大院,学生触摸的不仅是砖雕木刻,更是晋商“诚实守信”的伦理。以“晋商精神”实施项目式学习,探究日升昌票号兴衰,让诚信种子悄然植入学生心田。

    伫立在晋北的雁门关烽火台,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组织学生重走太行山红色交通线,聆听革命文物故事,“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会从心底升起。此外,云冈石窟佛像的包容、古建修缮碑刻的奉献精神,都能转化为情境化德育案例,让价值观教育脱离说教,变得真实有力。

    在历史谜题中激活探究思维。文物是装满谜题的知识宝库,能激发学生探究与跨界思维。以“应县木塔千年不倒”为核心问题,可串联多学科知识:物理课探究斗拱力学原理、制作承重模型;数学课计算塔身比例,探索几何奥秘;历史课追溯辽宋民族融合;地理课分析气候对古建保存的影响。这种基于文物的项目式学习,让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孤立考点。

    围绕“山西古壁画中的社会生活”,学生通过观察永乐宫、广胜寺壁画细节,分析宋元服饰、礼仪与市井场景,完成跨学科研究报告。这一过程将全方位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逻辑推理与表达能力。

    在文化场域中强健体魄与意志。文物依托的环境为体育开辟新空间。组织学生徒步探访绵山、恒山古栈道,既是体能锻炼,也是对古人开拓精神的亲身体验,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筚路蓝缕”的艰辛。

    将山西非遗“形意拳”引入课堂是对传统体育的活化传承。学习形意拳不仅是练拳法,更能理解其“象形取意”的哲学与“形神兼备”的养生理念,比单纯跑跳更能丰富体育的文化内涵,培养意志品质与文化认同。

    在无声瑰宝中涵养审美与创造。山西是露天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山西古建筑是学校美育的无尽宝藏。带学生走进佛光寺东大殿,可以感受唐代梁架的恢宏与简约之美;驻足晋祠圣母殿,能欣赏宋塑侍女“以形写神”的精髓;仰望永乐宫壁画,行云流水的线条与灿烂色彩足以震撼心灵。

    美育不止于欣赏,更在于创造。引导学生以“我的家乡宝藏”为主题创作:用画笔临摹古建筑构件、用相机记录文物光影、用陶泥仿制平定砂器,或把壁画纹样再设计成现代文创。这一过程是将古典美内化并赋予当代生命力的过程。

    在匠心传承中体悟创造与尊重。古建筑与传统手工艺是古代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可以开设“古建模型营造”工作坊,让学生亲手拆解、组装应县木塔斗拱模型,在“一榫一卯”的拼接中让他们体会古代工匠的营造智慧,理解“匠心独运”,进而尊重劳动价值。

    邀请“平定砂器”或“晋中剪纸”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指导学生参与从和泥、拉坯到烧制的全过程,或体验吉祥窗花剪纸。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技能学习,更是“劳动精神”的传承,让他们明白“器以载道”的深意,懂得劳动的不易与光荣。

    将山西历史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绝非“课程+地方资料”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要求教育向下扎根,从本土土壤汲取力量,让学习与学生生命经验深度联结,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这条路关乎教育未来,更关乎文明传承——让三晋文明薪火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出更灿烂的光彩。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