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编读往来

    星辰学校绽放在天山脚下  |  许彦云

    研读《中国教师报》10月29日头版报道《探访一所每年夏天“绽放”的学校》,深感“星辰学校”20年如一日构建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正是我们边疆地区教育提质增效的生动范本。近年来,新疆昭苏县积极对接教育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多次组织教育工作者赴“星辰学校”跟岗学习,系统吸收其在文化引领、管理创新、课程赋能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深度研习其在教师关键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特色模式,结合边疆教育进行本土化应用推广。

    一是以文化铸魂。把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职业文化价值指向,采用“星辰学校”PSS模式宣讲,覆盖3000余人次。结合天马文化、戍边文化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内涵不断深化。二是以管理增效。建立书记校长定期研学交流机制,围绕学校管理改革等定期研讨,不断提升书记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推动学校管理从“事务型”向“引领型”转变。三是以课程提质。努力为每名师生搭建“主角舞台”。开展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推动马术、冰雪运动进校园,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赛事中5名学生获奖,实现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从赴武汉学习到在昭苏实践,我们完成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深度转化与创新应用,更加坚定了扎根边疆教育的初心,努力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在天山脚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作者系新疆昭苏县教育局党组书记)

    把阅读的“毛坯房”还给孩子  |  刘晓芳

    日前,温儒敏先生在中国教师报刊发《整本书阅读切忌过度》一文,作为一名在小学语文园地耕耘了27年的教师,先生之言为笔者长久以来的困惑与挣扎寻得了一个精准的答案。

    曾几何时,我们热情高涨地推行整本书阅读,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一场自由的精神漫游改造为一项烦琐的“精装修”工程:煞费苦心地绘制“思维导图”、设计“人物关系表”,要求学生精细地勾画每一处“好词好句”……教师俨然成了孩子精神家园的“项目经理”,严格把控着每一个“施工”细节。孩子们熟练地填充表格、完成任务,却唯独把与一本书怦然心动的挚友、良师之感丢失了。结果,我们亲手打造出一座座看似华丽的“样板间”,孩子却成了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匆匆过客”,甚至是毫无归属感的“租客”。

    这大概就是温先生所忧虑的“兴趣尽失”吧!

    过犹不及,先生呼吁“降降温”,正是希望我们拆掉画蛇添足的“精装修”,把一座朴素、开阔、充满无限可能的精神“毛坯房”完整地交还给孩子。我们的角色不应是包揽一切的“设计师”,而是要教会孩子做看懂“户型图”(文体特点)、会用“水电煤”(阅读方法)的引路人。适度放手是为了把舞台交给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涂鸦,用自己的感悟去布置,即使出现暂时的凌乱,那也是独属于孩子的探索历程。

    当一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里第一次体验到自主发现的喜悦,他才真正拥有了这间“房子”的“独立产权”,并燃起探索和丰盈它的永久热情。期待这场“回归常识”的真讨论能把阅读的“毛坯房”还给孩子。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教师)

    拾起课堂的珍珠  |  陈小曼

    去年因工作调整,我来到一所全新的学校。初来乍到,校长大力提倡的“写课”却让我十分苦恼:要么流水账式记录教学流程,要么空谈理论脱离实践,写下的文字既无价值也无温度。今年跟着《中国教师报》学写课,“写课的方法”系列文章让我豁然开朗。

    系列文章的作者之一陈慧恰好是我办公室的同事,也是学校“写课”行动推动者之一,她在文章中写道:“每天课堂中学生的困惑、教学设计的得失、师生互动的意外,都是珍贵的研究素材,写课就是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一一拾起的过程。”受此启发,我的写课也开始“落地”课堂。

    上周执教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临近下课一名学生突然问我:“老师,列强烧毁的是圆明园的建筑,可那些文物还流失在外,‘毁灭’是不是还没结束?”突如其来的提问打乱了我预设的总结,放在以前我只会懊恼自己没有设计好流程,而现在我按照“问题—冲突—解决”的思路记录下这一过程,分析学生思维亮点与自身应对的不足,这篇“写课”竟成了教研组研讨的素材。原来,课堂中的“不完美”正是写课的宝贵矿藏!

    现在写课已从最初的负担变成我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我将继续这场旅程,让每一篇写课都化为滋养课堂的养分。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恒山路小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