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山花烂漫时,再见张桂梅
李青霖

    今年9月9日,在云南省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最美系列教师颁奖活动现场的大屏上,我看到张桂梅校长时隔多年后,与自己的学生相见时相拥而泣的感人场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此前不久,我们一行8人前往云南省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简称“华坪女高”),再次见到了我一直想见的张桂梅校长。

    当时正值初秋,滇西群山苍翠如洗,山路蜿蜒,云雾缭绕,远远就望见“中国共产党万岁”七个大字屹立于高山之巅,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这七个字不仅镌刻在山石上,更镌刻在一位教育者的灵魂深处。

    到华坪女高时,恰逢课间操时间,操场上排列整齐的学子正齐声高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声嘹亮,穿透云霄,在山谷间回荡。队伍最前头站着的人正是张桂梅校长。她还是老样子:齐耳的短发,黑白格子衬衫洗得软乎乎的,牛仔裤的边角泛着白,手上贴着几块膏药,倒衬得胸前的党徽格外亮。

    我们带了一束花,百合的白像她的性子,干净;玫瑰的红像她的干劲,热乎。她接过花,看见我和同行的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校长李晶,眼睛一下子笑弯了:“真没想到是你们俩,太好了,又见面了。”

    同事帮她把花抱走,她扶着楼梯扶手往上走,每一步都很慢,像背着很重的东西。同行的人赶紧过去扶她左手,到达三楼时,已是气喘吁吁。“到了,就是这儿!”她笑着说道,额头上渗出细密汗珠。我想起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诗句,但桂梅校长的眼中没有苦恨,只有坚定与温暖。

    走进会议室,桂梅校长面带喜悦,在老式的长条凳上坐下来,我和李晶校长分别拉着她满是膏药的手坐在两旁。同行的姚院长说要给她塑像,她赶紧摆手,连说:“我觉得我很普通,这个事情不能做。”

    这话语朴实无华,却令人想起《道德经》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智慧。桂梅校长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她始终觉得自己“普通”,而这种“普通”的背后,是不普通的坚持与奉献,是让上千个姑娘改写命运,是多年以后师生重逢时的喜极而泣。

    一说起学生,桂梅校长就像换了个人,眼里的光都多了几分,刚才的疲惫好像一下子没了。她跟我们说,这学期招了近200个学生,最高分考了640分,比去年的580分高了不少。“这说明老百姓信我们啊!”她的话语中满是欣慰。

    她还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那姑娘的父母凑了1万多元,要送她去昆明读书。可报到前,孩子突然把钱紧紧抱在怀中,哭着对父母说:“我们不用花这么多钱了,还是回华坪女高去吧,那里不用你们交一分钱,我一定会好好读书的。”听到这里,大家不禁潸然。这让我想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女高,不正是让贫困学子先无求学之忧吗!

    聊起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她笑了,说演员宋佳虽然年轻漂亮,但“有些脾气还是像我”。这话语轻松,却掩不住背后的艰辛。编剧和演员或许能够再现故事,但谁能完全体会那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那些难捱的夜——她忍着疼痛一遍又一遍修改教案,她站在操场拿着喇叭喊着让学生好好学习,她在办公室里同想退学的孩子谈心到深夜。这些苦,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

    她对学生,有时候极其严格。有姑娘嫌管理严想退学,她会板起脸批评:“你别嚎了,哭起来像消防车似的,给我住口!等你当妈了,你就知道这个妈该怎么当……”话听着冲,可细想才懂,她是怕啊——对于这些山里的姑娘来讲,读书不是“选答题”,但却是能走出大山的“唯一路”。她深知,对这些孩子而言,读书不是权利,而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华坪女高的红色教育她抓得特别紧。“孩子一进校,就得看焦裕禄的片子,不想看也得坐着。”考试前,还要一起唱《英雄赞歌》。现在能这么坚持的人不多了,可她知道,这些红色故事、红色歌曲能给孩子心里种上“立志”的种子——就像朱熹说的“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她要让这些姑娘心里有根,行稳致远。她教给孩子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怎么做人、怎么活成自己的光。她以红色文化铸就学生的精神之基,在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

    在物质条件上,桂梅校长坚持“够用就好”的原则。假期里,在学生研学期间,面对八菜一汤的建议,她果断拒绝:“四菜一汤就够了,孩子想吃啥点啥,别浪费。”有企业想给她捐钱,她也婉拒:“企业员工也不容易,我们日子简单点没事,营养够了就行。”可她的“俭省”里,藏着最足的“丰盈”——商铺给学生捐东西,有孩子没急着拿,她就特别欣慰:“孩子们懂事,知道做生意难,这就是互相疼惜啊!”这多像《论语》里说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守着心里的乐,物质的简朴与精神的富足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统一。

    作为“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桂梅校长的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代教育人努力前行,激励着一批批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这让我想起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桂梅校长不仅自己知行合一,更点亮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心中的明灯。聊天时她也坦言,教育改革的路不平坦,会遇到很多难事,可她从没想过停下脚步。这股子执着劲儿,像屈原写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她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步。

    离别时分,华坪女高正沐浴在明亮的阳光中,桂梅校长坚持送我们到校门口。回想刚才在教室里看见姑娘们低头做题,笔尖在纸上沙沙响,那股子认真劲儿让人心里生暖。“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桂梅校长的这句话,是她对学生的期盼,更是她自己的模样——她从来没把自己当“溪流”,她一直是守着大山的“高山”。

    离开华坪女高后,耳畔一直回响着《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那是华坪女高学子的心灵之歌,更是我们生长在伟大时代的幸福唱响。

    《荀子·劝学》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张桂梅校长用一生的坚守,在华坪这片土地上垒起教育高山,汇聚爱的深渊。她是教育强国路上的一束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最亮的那束光。

    这次再见,不是告别。我总想着,等来年山花烂漫时,还来看她——看她笑着跟我们打招呼,看她跟学生聊家常,看她站在操场上像棵永远守着高山的大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是教育家精神?当代教育名家成尚荣先生说,教育家是在学校诞生的,是在课堂里站立起来的,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生长”出来的。在华坪女高,我从张桂梅校长平凡教育生活中看到这种光影,她将教育家精神散落在校园育人时光里。她以自己独立的信念和人格魅力书写着当代教育家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时代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楷模。

    (作者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