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家校社协同育人
以实践创新激活三方动能
李青平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宗旨,是打破教育壁垒,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让学校从“单一教学”转向“开放育人”,让家长从“焦虑陪伴”转向“轻松协同”,最终实现“学生动起来、学校活起来、家长放下来”的育人新生态。

    设计实践载体,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共育的核心对象,只有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探索、承担责任,才能真正实现素养提升。学校需联合家庭、社会搭建多元实践平台。一方面开展“校园+社区”联动实践活动,可以设计“主题实践月”活动,如“环保小卫士”行动: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在社区认领“绿植养护责任区”,定期养护,社区提供工具与技术指导,学校则通过“实践日志”跟踪进度,组织“环保成果展”让学生分享心得。另一方面推进“学科+生活”融合实践项目,如数学学科开展“家庭购物预算”项目,让学生记录家庭一周采购清单,计算开支、分析性价比,家长协助提供数据,学校组织“预算方案评比”……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实现“在实践中成长,在参与中自律”。

    创新育人模式,让学校“活”起来。学校作为共育枢纽,要从师生日常需求出发,把家庭的烟火气、社区的生活味请进校园,让育人模式更接地气、更有活力。首先把“家长资源”变成“家常课程”。班主任多渠道摸清家长职业特长,然后“按需开课”,比如邀请交警家长上一节“路口安全小课堂”;有烘焙师家长就组织“亲子烘焙课”。同时把“家长开放日”改成“家长体验日”,请家长走进课堂当“助教”。其次把“社区场地”当成“第二教室”。从利用好身边的社区资源开始,如和社区居委会合作,周末利用社区小广场办“亲子运动会”等,学校只需要做好统筹,安排教师或家长志愿者带队,就能让“家门口的资源”成为育人的好帮手,让校园真正“活”在生活里。

    搭建支持平台,让家长“放”下来。家长的“放下”源于科学的育儿方法与可靠的共育支持。学校可以利用家庭教育辅导站平台,从“事事包办”转向“适度放手”。一方面开设“家长成长学院”提供专业指导,定期围绕“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等主题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心理教师也为家长提供指导服务。同时建立“家长互助小组”,让家长分享育儿经验,缓解教育焦虑。另一方面开发“家校共育小程序”,实时推送学生在校表现,家长通过小程序了解、配合,真正实现“放心放手”。

    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成长,让学校在开放中创新育人,让家长在支持中减轻负担,最终形成“三方联动、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为学生成长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涟源市第二小学副校长,本文系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改革项目“‘五项管理’举措下小学生自制力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30517)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