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赶鸭子上架”迎来成长突破
王永根

    常有人问我,从刚入职时在课堂上手足无措的新手教师,到如今有自己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关键的成长密码是什么?我总是笑着回答:“突破即是成长。”

    30年教学生涯,我经历了3次“赶鸭子上架”的工作安排,把一个个“办不到”熬成“原来是可以的”,在自我突破中蹚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路。

    第一次突破:从“门外汉”到“好能手”

    1995年秋天,作为刚毕业的中师生,我怀揣教育理想,背着行囊踏入井冈山下的江西省永新县,开始我的教育教学生涯。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还没等我完全熟悉这里的一切,新学期报到那天,校长就急匆匆找我谈心,希望我开学后教物理。

    一个中师毕业生教初中物理?这如同让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去跑马拉松。我支支吾吾地想推辞,但校长接下来的话让我沉默了:“后天就要开学了,两个班的物理教师还没着落,学生的学习要被耽误了。”

    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反复翻开新领的物理课本,目光落在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上时,总会想起学生期待的眼神,最后我下定决心:再难,也要试一试。

    第一堂物理课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尽管我已经提前吃透教学设计,但站上讲台时,手心还是不停冒汗,本想演示“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却手忙脚乱地把水杯打翻了。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我的脸红到了耳根。这时,前排一名女生悄悄递来一块抹布,轻声说:“老师,讲台弄湿了,您擦擦。”这句话像一股暖流,一下子冲散了我的尴尬。

    从那天起,我白天上课,晚上备课,课余时间还向老教师请教,并特意坐班车到县城书店,在书架前翻了又翻,最后挑中了《中学物理教学法》和一本厚厚的《初中物理教案》。由于山区电力不稳,晚上灯光忽明忽暗,我常常点亮蜡烛备课。有位老教师劝我:“山里孩子要求不高,你别太较真。”我倔强地回答:“学生眼神那么亮,我不能糊弄他们。”就这样一天天坚持,我慢慢从一个物理“门外汉”成长为学生信赖的物理老师。

    平日里,除了自己啃教材,我还琢磨着怎么让学生学懂,把知识学明白。山区学校条件差,没有现成的好教具,我就自己动手自制教具。比如,教学“浮力”时,我用易拉罐做“潜水艇”,往里面加水,它就沉下去,把水倒出来,它就浮上来;教学“光的折射”时,往碗里倒点水,再放进筷子,学生亲眼看着筷子“弯”了;教学“摩擦力”时,让学生亲手蹭一蹭旧皮鞋和木板,感受不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私底下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的课像拆盲盒,每次都有惊喜。”我知道,没有好教具没关系,只要想办法,肯动手,就能让学生爱上物理,学好物理。

    我还慢慢摸清了备课的门道——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而是把自己放进教材里,把学生放进生活里,让每一堂课都有“我”的温度和生活气息。有时我会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学习物理:让学生站在松软的泥土上,估算压强;在校园的小竹林里,让学生探究并设计减弱噪声传播的办法……

    中师毕业教物理的“先天不足”,始终是我心头的一根刺。为了系统提升自己,我利用寒暑假参加大学函授学习和自学,系统补修大学物理及相关课程。后来,部分学生升入高中后,反馈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这让我触动很深:我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能否支撑学生走得更远?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产生了——我要考取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

    当时我已近不惑之年,面对全新的考试大纲,困难可想而知。无数个深夜,高中物理公式、定理、习题填满了我的书桌,重新做回学生的滋味,甘苦自知。同事的不解、精力的透支、记忆力的衰退都是现实的阻碍,但我咬牙坚持。终于,我成功拿到了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这不仅是一纸证书,更是我执着于专业精进、勇于突破自我设限的最好证明,也让我站在了更高视角审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实现了从“不能教”到“能教”再到“善教”的蝶变。

    第二次突破:从“小菜鸟”到“引路人”

    一年新学期开学前夕,校长找我到办公室谈话,让我接手一个“闻名全校”的“问题班”。多少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束手无策,我这个“小菜鸟”能行吗?

    第一次走进教室的场景,至今想起来都让我感慨。上课铃响后,还有学生在走廊打闹;黑板没人擦,地上到处是纸屑;还有学生没到校……

    怎么办?我没有退缩,而是坚信:我能行!我开始联系家长,逐个家访“重点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内心世界。小熙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一个人生活;小婷的父亲卧病在床,她要照顾弟弟;小哲因为学习成绩差,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小羽因为父爱缺失,总爱打架……了解情况后,我通过谈心、组织互助小组、召开“发现闪光点”主题班会等进行个性化帮扶。慢慢地,班级氛围开始转变。

    为了解决部分学生视野窄、见识少等问题,我便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努力捕捉时事消息,利用集会、班会向学生传达,这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加强了思想教育。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我耐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总是让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度,平等对待他们的困惑,给予正确的解决方法。

    接手这个班主任,尽管我倍感工作辛苦,但也为教育写作提供了难得的素材。我将一线实践转化为多篇教学论文与管理心得,多次刊登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教师博览》等刊物上,有力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第三次突破:从“个体户”到“领头雁”

    一个新学年刚开学,学校物理备课组陷入了困境——老组长退休了,组内缺乏带头人。学校有意让我接任组长,我连忙推辞:“资历浅,经验不足,恐怕难以胜任。”但教导主任的一番话让我无法拒绝:“现在组里都是年轻教师,你在物理教学上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希望你能把经验分享给更多老师。”

    刚接手备课组,我便发现问题重重:年轻教师不知道怎么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磨课更是流于形式。于是我把物理教学大纲、往年教研记录整理成册,制订了“每周一磨课、每月一观摩”的计划。

    一次,安排龙老师上“伏安法测电阻”公开课,他拿着教案来找我,一脸焦虑地说:“王老师,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学生会不会操作呀?”于是我和他坐在办公室里,从“怎么引导学生连接电路”到“如何应对电表指针反偏的突发情况”,反复琢磨修改教案,还一起用废旧电表、导线做了一套演示器材,反复模拟课堂场景。

    公开课那天,龙老师按照我们打磨的教案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有条不紊,观摩的学校领导点赞“备课组功底扎实”,这给了我们莫大鼓励。

    “双减”政策落地后,“减负提质”成了备课组的新挑战。我牵头开展“创新物理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带着备课组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班级劳动基地里,我们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定量感知作物果实的重力大小,指导学生用自制望远镜观测星月,陪着学生在操场做“水火箭”实验。大家在课题研究中教学相长,在困境中一起开辟教改新路。同时,我和同组教师在参加省、市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这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带动了整个团队成长,我也在备课组的相互成全中实现了自我突破。

    回望这三次“赶鸭子上架”经历,最初的压力与忐忑早已淡去,留下的全是对成长的深刻理解:突破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打破自己的“不可能”,成长就是在每一次被动挑战里主动长出新的能力。如今再面对新的难题,我不再畏惧,因为我深知:下一次突破,又将是一次全新的成长。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西省永新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