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教《我的植物朋友》一课时,我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度融合AR增强现实与AI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观察—记录—表达”一体化的习作教学范式,为学生搭建了从“想写”到“会写”再到“写好”的阶梯式成长平台。
AR观察开启多模态认知
观察作为认知建构的初始环节,是确保写作内容真实性与丰富性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性观察,学生能够突破表层认知局限,在具身体验中获取多维素材,为创造性表达奠定坚实基础。在单元学习伊始,我布置了观察一种喜欢的植物的任务。我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存在三个认知局限:其一,观察时间呈现片段化特征,难以持续追踪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的全生命周期变化,导致观察内容缺乏连续性;其二,对植物典型特征的辨识能力不足,无法准确把握其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本质属性,致使观察结果趋于泛化;其三,观察顺序缺乏系统性,未能建立根、茎、叶等特征间的内在关联。这种短期化、表面化、无序化的观察模式制约了写作素材的丰富性与文本结构的逻辑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执教时引入AR技术,构建了系统化的观察支持体系。具体而言,通过时间序列动画完整呈现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的生命周期,解决观察时间片段化问题;创建“结构化观察路径”,引导学生按照植物器官的内在关联进行有序观察,建立系统认知框架。这种技术赋能的观察模式,有效解决了观察中存在的短期化、表面化、无序化等问题,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圈激发多元思维碰撞
本单元的写作难点在于如何将零散的植物观察记录卡转化为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文章。为突破这一教学瓶颈,我在执教中引入写作圈教学模式,通过角色分工与协同学习,系统降低写作难度,提升写作质量。观察记录员整理植物特征数据,段落建筑师设计文章框架与段落逻辑,言语魔术师优化表达方式,添加修辞手法;校对编辑师检查语法错误,确保表达准确。
写作圈是过程性写作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它不仅将复杂的写作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还通过角色互动与协作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焦虑,促进了深度学习与能力迁移。
AI反馈实现全流程优化
AI动态反馈系统的引入实现了写作教学的全流程优化。通过“写作前诊断—写作中指导—写作后优化”三段式反馈机制,构建了一个实时、精准的教学支持系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技巧与创新思维。
在写作任务启动前,我通过AI智能评测系统对学生初稿快速评分,精准定位其写作的薄弱环节。其中,按顺序描写和多感官描写两个写作评价点完成度最低,只有68.1%和74.4%的学生能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这两个薄弱点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一分析结果让教师可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提高教学效率。
在写作过程中,我利用AI智能评测系统根据学生的实时进展,提供多层级动态反馈。针对写作顺序不清楚的问题,利用AI为学生提供常见的描写顺序框架,并给出具体示例。例如,可以采用空间顺序,先描写植物的整体形态,再描写叶片、茎蔓等细节,也可以采用时间顺序,按照生长过程或观察时间线展开。这一部分可以为学生搭建两种支架,即范例支架和可视化辅助工具,利用AI生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描写顺序。
写作完成后,AI系统通过多维度评价指标,即观察细致性、语言生动性、结构逻辑性、创意独特性,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分,并生成个性化建议。
这堂习作课,AR技术以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与写作欲望,解决了“想写”的动力问题;AI动态反馈则通过精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实现从“会写”到“写好”的跨越。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