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从减压减负到赋能成长
高家千

    每周五,行李箱早早堆在教学楼前;晚自习还没下课,书包已收拾妥当,只等铃声。学生匆忙的身影与其说是迎接周末和放学的喜悦,不如说是一种无声的逃离。他们为什么急着离开学校?不是讨厌学习,而是太累了。教育部倡导设立“无作业日”,初衷就是给学生减压。然而政策要从纸面走向现实,成为学生切实可感的成长福利,仍然需要破解一系列现实难题。

    政策落地或面临执行偏差。有的学校可能名义上无作业,实则换成自主学习建议单、实践打卡,任务换个马甲,而负担并未减轻。与此同时,家长为了缓解孩子时间管理的焦虑,可能将孩子推向校外培训班,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加码。当“无作业日”成为“换地刷题日”,政策的初衷也被悄然消解。

    究其原因,首先是单一评价体系下的升学压力未变。在每分必争的现实面前,任何减负尝试都可能被视为对竞争力的削弱。南京市此前推行减负政策时,部分家长“来啊,一起做学渣”的调侃,正是这种焦虑的生动写照。此前有媒体报道,部分家长从“双减”之初“开心飞起”到后期因成绩波动而重启“鸡娃”模式,这些事例都证明,分数的指挥棒依然坚挺。

    其次,教师身处双重夹击之中。当其他班级仍在题海“遨游”时,率先减负的教师既要面对家长“管理放松”的质疑,又要在评优评先中承担风险,一些教师便不敢冒险。

    再次,配套支持缺失让“留白”变“空白”。“无作业日”来了,学生去哪里、做什么?双职工家庭的孩子除了奔赴培训班,还有其他选择吗?重重困境相互交织,使得“无作业日”在执行中步履维艰。

    破解困境要明确“不做什么”,同时回答好“做什么”。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系统探索。今年秋季学期,合肥市试点小学一天不布置作业,初中一天不安排书面作业,还专门统筹各科任务,引导孩子做家务、亲子互动、参加社区活动。这不是简单的不做,而是重新定义学习。

    此外,还要构建超越校园围墙的全社会支持体系,做好减法的同时更要做好系统赋能的加法。否则,“无作业日”非但不是孩子的福利,反而可能成为双职工家庭的新难题。政策的落地不能只给学校下指令,更需要社会层面的积极响应——企业能否探索推行育儿友好举措,在“无作业日”当天允许员工为接送孩子申请一小时弹性工作制?社区能否整合资源,将“四点半课堂”升级为在“无作业日”向学生开放的公益托管点或兴趣社团?如四川天府新区财政买单,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通过建立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将体艺科技社团引入校园,并开放少年宫、图书馆等场所,构建起政府、学校、社区、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学生参与率、家长满意度双高。这表明,公共服务有力支撑才能让“无作业日”从家校的博弈点转为协同育人的连接点。

    改革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或许一时难以完全摒弃对分数的焦虑,也无法立刻改变所有的社会规则,但“无作业日”的价值不在于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更像一个每周都会响起的闹钟,提醒我们:不写作业的这一天,我们能和孩子一起做点什么。或许是让孩子合上练习册,共读一本闲书;或许是放下手机,围坐一起吃顿安心的晚餐;又或许,是一段不被打扰、什么也不做的时光。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北校区)

中国教师报